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015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625.0035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5.治理、掌理。如:「執政」。《詩經.豳風.七月》:「嗟我農夫,我稼既同,上入執宮功。」《史記.卷四七.孔子世家》:「季氏亦僭於公室,陪臣執國政,是以魯自大夫以下皆僭離於正道。」
溫故知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溫,溫習;故,舊的。「溫故知新」就是溫習過去所學,從中獲得新的知識和體會。在《論語.為政》中記載了孔子說的一句話:「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意思是說:「如果能常常複習以往學過的課業,而能從中領悟出新的道理,這樣就可以為人師表了。」後來「溫故知新」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說明反覆學習的功效。
待價而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待價而沽」原作「善賈而沽」。子貢是孔子眾多弟子之一,春秋衛國人,善於經商,並且口才極佳。他一直覺得自己的老師學問好,又具才幹,像現在這樣被埋沒實在太可惜了,應該投靠一個賢能君主以一展長才。於是他問孔子:「有塊美玉在這裡,您認為應該找個木匣子把它收藏起來,還是求個好價錢賣了呢?」孔子一聽就明白子貢話中所指,便回答:「賣了吧!賣了吧!我是在等有人出高價呢!」這段師生對答中,是把懷才不遇的孔子比喻成美玉,把期待中的賢能君主比喻成識貨的好商人。孔子為了尋找願意出高價的人,花費了十三年周遊列國,直到六十八歲那年才放棄希望,返回故鄉致力於古代典籍的整理。後來「待價而沽」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8.超越。《孔子家語.卷九.本姓解》:「其人身長十尺,武力絕倫。」《聊齋志異.卷七.青蛾》:「遺生最幼,聰惠絕人。」
大腹便便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晉.司馬彪《續漢書》(據《藝文類聚.卷二五.人部九.嘲戲》引)邊韶,字孝先,以文學知名,教授1>數百人。韶口辯,曾晝假臥2>,弟子嘲之曰:「邊孝先,腹便便3>。嬾讀書,但欲眠。」韶潛聞之,應時對曰:「邊為姓,先為字。腹便便,五經笥4>。但欲眠,思經事。寐5>與周公通夢,坐與孔子同意。師而可嘲,出何典記6>?」 〔注解〕 (1) 教授:傳授知識、技藝。 (2) 假臥:和衣而睡。 (3) 腹便便:肚子顯得肥胖而凸出的樣子。便便,音ㄆ|ㄢˊ ㄆ|ㄢˊ。 (4) 五經笥:比喻博通經籍的人。笥,音ㄙˋ,竹箱。 (5) 寐:音ㄇㄟˋ,睡。 (6) 典記:典籍舊記。〔參考資料〕另可參考:《後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8.參與。《史記.卷四七.孔子世家》:「至於為春秋,筆則筆,削則削,子夏之徒不能贊一辭。」
後生可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孔子是春秋的賢人,於魯國從政時,魯國大治。後因政治理念與國君不合,周遊列國十三年,卻未受到其他國君的重用。晚年返回魯國,致力於古代典籍的整理。孔子秉持「有教無類」的精神,開平民教育的先河,門下有弟子三千人。孔門後學記錄孔子應答弟子、時人以及弟子間的問答之語,而成《論語》一書,其中可見孔子思想的脈絡,以及他的治學方式。由於孔子一生在政治上未能施展抱負,所以他對門下弟子的期許極大。在〈子罕〉篇中,孔子便說:「不可以小看年輕人啊!我們怎麼知道他們將來的成就,不會超過我們這一輩呢?如果一個人到了四、五十歲,還沒有任何可以稱道的成就,那他也不會有什麼了不起的作為。」一方面表現出孔子對年輕人的無窮期待,一...
山楶藻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山楶藻梲目錄1 出處2 故事2.1 解釋3 詞義3.1 相似詞3.2 相反詞4 例句 出處北宋 司馬光 訓儉示康:「管仲鏤簋朱紘,山楶藻梲,孔子鄙其小器。」 故事管仲家祭祀用的禮器都刻有金色花紋,自己戴著有紅色繫帶的帽子,住在斗栱上刻有山的圖形,梁上短柱畫有水藻花紋的華屋,孔子對他度量之狹小感到鄙視。 解釋形容屋與之富麗華美。(楶 音=結 . 梲 音=卓) 詞義 相似詞畫棟雕梁、雕梁繡柱、美輪美奐 相反詞蓬門蓽戶、蓬戶甕牖、甕牖繩樞 例句富貴人家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持、拿。《孔子家語.卷二.致思》:「擁鐮帶素,哭者不哀。」
禮尚往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禮記》是儒家典籍之一,由漢朝戴聖所輯,為十三經之一,內容多是孔子的弟子及後學所記。書中所記載的,都是上古時期的禮俗儀式和儒家理想中的政治制度。在《禮記.曲禮上》中提到,上古時代人心純樸,凡事沒什麼準則,只照著內心的誠意來行為;到了文明時代,就講究施與受間的互相往來,受到別人的恩惠,也要回報別人的恩惠。如果受到恩惠卻不報答,就不合乎禮;如果受人報答卻沒有給人恩惠,也於禮不合。人與人的關係,因為禮的作用而能保持和諧,如果沒有禮,就會發生危機。所以禮是一定要學習的。「禮尚往來」比喻別人以禮相待,也要以禮回報。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