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庫查詢時間:78.123 ms
共 366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疏而不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語本《老子》第七三章:「天網恢恢,疏而不失。」後以疏而不漏比喻法網雖寬大鬆散,但絕不會讓犯罪者逃脫。《北史.卷九四.高麗列傳》:「暨箕子避地朝鮮,始有八條之禁,疏而不漏,簡而可久,化之所感,千載不絕。」明.無名氏《尋親記》第三三齣:「天網疏而不漏,張敏這廝呵!你為人太不悛,從前作過,赦後結冤,萬剮凌遲誰見憐!」亦指內容簡要卻不遺漏。《隋書.卷一八.律曆志下》:「疏而不漏,綱要克舉。」唐.劉知幾《史通.卷五.補註》:「范曄之刪後漢也,簡而且周,疏而不漏,蓋云備矣。」
|
有福同享,有難同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福澤共同分享,苦難共同承擔。指同甘共苦。《官場現形記》第五回:「還有一件,從前老爺有過話,是『有福同享,有難同當』。現在老爺有得升官發財,我們做家人的出了力,賠了錢,只落得一個半途而廢。」《文明小史》第二○回:「有福同享,有難同當。不要說只有這幾個,就是再多些,我用了也不傷天理。」也作「有福同享,有禍同當」。
|
絜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君子審己度人,以同理心替人設想,使人我之間,各得其宜。《禮記.大學》:「所惡於上,毋以使下;所惡於下,毋以事上;所惡於前,毋以先後;所惡於後,毋以從前;所惡於右,毋以交於左;所惡於左,毋以交於右,此之謂絜矩之道。」
|
現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相反詞:將來、過去、從前
|
聲名狼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勞,受到秦始皇的寵信;但秦始皇駕崩後,胡亥繼位,聽信趙高的讒言,命令蒙毅自殺。蒙毅對傳命的使者說:「從前秦穆公殺了三位良臣,判處百里奚以不應得的罪名,所以得到『繆』的諡號(諡法:「傷人蔽賢曰『繆』」。後通作「穆」。);秦昭襄王殺白起;楚平王殺伍奢;吳王夫差殺伍子胥。這四個國君,都犯了錯殺重臣的過錯,而遭到天下人的非議,被視為昏君,因此『籍於諸侯』。請好好考慮,千萬別濫殺忠良!」但是使者知道胡亥的心意,所以還是把蒙毅殺了。司馬貞看了《史記》,對「籍於諸侯」作了註解:「惡聲狼籍,布於諸國。」就是說那些昏君濫殺忠臣的惡名,遍布各國。後來「聲名狼藉」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名聲非常惡劣。主於...
|
付之東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交給東流的水。比喻希望落空或前功盡棄。《喻世明言.卷三○.明悟禪師趕五戒》:「慧遠已知五戒禪師差了念頭,犯了色戒,淫了紅蓮,把多年清行,付之東流。」《文明小史》第二三回:「我這門樣一鬧,學堂中人一定要批評我,把我從前的名聲,一齊付之東流了。」也作「付之流水」、「付諸東流」、「付諸流水」、「盡付東流」。
|
當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從前、那時候。《荀子.儒效》:「脩百王之法,若辨白黑,應當時之變,若數一二。」
|
過去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已往、從前。如:「過去的奮鬥終於換來今日的成功。」
|
一枕黃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ㄢˇ,倒臥。
(20) 邸舍:客棧、旅館。邸,音ㄉ|ˇ。
(21) 觸類如故:身旁所有事物還是和從前一樣。
(22) 蹶然:急起、驚起的樣子。蹶,音ㄐㄩㄝˊ。
|
氣憤填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填膺」則見於唐.高適〈餞宋八充彭中丞判官之嶺南〉詩,這是唐代的邊塞詩人高適替朋友餞別寫的一首詩,說從前看到朋友有才能卻不受重用,一直為他感到委屈。今日友人有機會為官,徵召的命令也下來了,這位朋友必須立刻前往嶺南上任。高適除了不捨之外,也叮嚀他到異地應注意的事情。詩中的「氣填膺」指的就是因朋友的懷才不遇感到不平,氣憤填滿胸中。後來這兩個詞語被合用成「義憤填膺」,指胸中充滿因正義而激起的憤怒。
|
![]()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