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490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250.0129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火燒蓮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戲曲劇目。清代故事戲。敘蓮寺僧知圓私搶婦女,並押禁湖廣巡撫卜文正,陸小青及柳遲、甘聯珠等率兵圍寺,救出卜文正,火燒蓮寺。後知圓求助甘瘤子,夜入撫衙,擄去卜文正,崑崙派笑道人遣其徒眾十二人,與柳遲、甘聯珠等擊敗甘瘤子,再救回卜文正的故事。
冠水雞(黑水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Gallinula chloropus
體長約33公分。喙色、先端黃色,腳黃綠色,頭至頸部石板黑色,額板色。背部黑褐色,胸部以下黑色,體側有白斑,尾下覆羽為兩側有長橢圓形白斑。飛行時,體側和尾下覆羽的白斑有利於辨認。幼鳥全身偏褐色,喙和額板黃褐色。體側和尾下覆羽也有白斑。
共12亞種,除南極洲及澳洲外,廣泛分布於各洲之溫帶和熱帶地區。部分溫帶的族群有遷徙行為。
通常成小群活動,出現在池塘、草澤、河口、樹林、湖泊、溪畔等水域的岸邊。雖然不善於飛行,游泳能力也不是非常敏捷,但卻是秧雞科中分布最廣、族群數量最多的一種。通常不做長距離飛行,飛行前需要助跑一段距離之後才能起飛,飛行時貼近水面。常常穿梭於水草叢之間,浮游於水面時,常常翹動尾羽。遇到天敵威脅的時候,會用腳捉住水下的植物,將身體大部分隱藏於水中,僅餘頭部露出水面。覓食的時候,緩慢步行,以昆蟲、水生生物、水草、種子和漿果為食物。雄鳥有強烈的領域性,當有爭執時,會用其大腳互相攻擊,常常導致嚴重受傷。繁殖期4~7月,幼鳥孵出之後很快就長成可以自立,甚至幫助親鳥照顧下一窩的雛鳥。晨昏時常常可以聽到他們的叫...
鳥綱(Class Aves)
鶴形目(Order Gruiformes)
秧雞科(Family Rallidae)
嘴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Larus ridibundus
體長36~40公分。春季時,臉有明顯的巧克力斑。虹膜褐色,夏末後,眼睛後方有一黑斑;喙色。翼灰色外緣有一白色細帶,翼尖黑色。幼鳥頭部、背部和翅膀覆羽褐色,接近尾羽的末端具暗褐色帶。第一年冬季的幼鳥背部較灰,但翅膀仍帶有褐色直到一年後的夏季。覆有絨毛的幼雛暗黃色,背部帶有條紋,胸、腹部則為淡黃色。
分布於歐洲、亞洲、非洲,夏季時於歐亞大陸繁殖,冬季遷徙至歐洲南部、非洲北部及亞洲東南部。
棲息於海岸沙丘、鹹水沼澤、河流、湖、瀉湖的沿岸或島嶼、高沼地。隨年紀增長,喙鷗會有定居的傾向,不再作季節的遷徙。可浮在水面上,走路不會搖搖擺擺。覓食時會和其他大型鷗科鳥類爭奪動物內臟,並伴隨刺耳的叫聲。會成群跟在人類犁田的後面或輕輕拍打潮濕的地面,以驚起的昆蟲為食,例如白蟻、大型蛾類、蠕蟲,並跟其他水鳥搶食。也會捕魚,但很少潛入水中。食物種類多樣,甚至會吃少量的植物。雄鳥求偶時會將頭部下垂,露出白色的頸部向雌鳥示好。會聚集在一起繁殖,最多可達好幾千對在同時在一個地方築巢繁殖,巢常並排靠攏。雌雄鳥共同築巢,以當地漂浮於水面或落下的植物莖為巢材。每窩可產3個卵,卵藍、綠、褐色並雜有暗褐色或灰色的...
鳥綱(Class Aves)
鷸形目 (Order Charadriiformes)
鷗科 (Family Laridae)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色的磚頭。如:「我老家的房子,是用一塊塊的磚砌成的。」《西遊記》第五九回:「只見那路旁有座莊院,乃是瓦蓋的房舍,磚砌的垣牆,油門扇,漆板榻,一片都是的。」
聖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大戟科「一品」或「猩猩木」的別名。參見「猩猩木」條。
耳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羞愧的樣子。《初刻拍案驚奇》卷一:「忖了忖,面耳熱,顛倒討不出價錢來。」
又專(大陸地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又又專」在大陸是指既在政治上具有較高的思想政治覺悟和品德修養,又在業務上具有較高的專業知識水準和業務能力。「」是政治標準,「專」是業務標準。一九五七年十月,毛澤東在〔堅定地相信群眾的大多數〕一文中指出:「知識分子要同時是的,又是專的。」「又又專」含有品學兼優、優才兼備的意思。
辣蓼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辣蓼目錄1 基本資料2 介紹2.1 莖2.2 葉2.3 花2.4 果實3 參考書目4 關鍵字 基本資料學名:Polygonum glabrum Willd.英文名:Smooth Knotweed、Red hot Polygonum別名:光蓼等植物分類:蓼科(Polygonaceae)蓼屬(Polygonum)(註1)植物形態: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分布地區:辣蓼通常廣泛分布於熱帶亞洲等地區台灣分布情形:
綠綠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形容繽紛熱鬧或光鮮奪目的景象。唐.王建〈宛轉詞〉:「宛宛轉轉勝上紗,綠綠苑中花。」《儒林外史》第六回:「新人房在樓上,張見擺的綠綠的,來富不敢上去。」
黃尾鴝(北尾鴝)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Phoenicurus auroreus
長15公分,不同性別及雄鳥本身繁殖期及非繁殖期的羽色均不同。雄鳥於繁殖期頭頂至枕部灰色,前額、頰、喉及背為黑色,胸腹、腰及尾上覆羽橙色,翼黑色,內側飛羽基部白色而形成一塊大白斑,中央尾羽黑褐色,外側尾羽橙色。非繁殖期時頭頂及枕褐灰色,喉、背及上胸羽緣灰白色,雌鳥全身大致褐色,腰及尾同雄鳥,亦具翼斑。
共2亞種,分布於亞洲,於西伯利亞、蒙古、南至西藏、中國繁殖,而於中國南部、台灣、日本及中南半島度冬。本種於各分布地多為候鳥。
出現於森林邊緣、灌叢、果園等較開闊的環境,大多單獨或成對活動,喜歡停棲於突出物或是孤立的枝頭上,常不停地擺動尾羽,主食昆蟲。繁殖期為5~8月,巢杯狀,築於離地約1.5公尺的樹洞中,每窩產3~4顆卵。
鳥綱(Class Aves)
雀形目(Order Passeriformes)
鶲科(Family Muscicapidae)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