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010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13.796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碩果僅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僅殘存下來的大果實。比喻唯一仍然存在的人或物。清.葉廷琯《吹網錄.卷六.胡心耘輯宇文紹奕事實》:「惟宇文氏考異,實為碩果僅存。」
忘恩負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忘恩負義」原作「背恩忘義」。指忘記別人給予的恩惠,違背道義,出自於《漢書.卷七六.趙尹韓張兩王傳.張敞》。根據記載,漢宣帝時,京師長安人口眾多,龍蛇雜處,以致於治安不好。宣帝聽聞張敞頗有才能,賞罰分明,嫉惡如仇,所以請他來擔任「京兆尹」的職務,也就是京師的最高行政首長,幾年下來使長安的治安改善許多。但後來他的好友楊惲因觸怒宣帝被判死刑,與楊惲交好的人幾乎全受牽連,被免去官職,只有張敞因為受到宣帝賞識,一直未受處分,安然在位。有一天,張敞派一名叫絮舜的捕官去辦案,絮舜心想張敞遲早會受到連累被免官,竟然不肯聽命,還在上班時間私自回家休息。有人勸他不要這樣,他居然說:「我已為張公盡了不少力,他現在...
與生俱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生下來就具備的。如:「孟子認為惻隱之心乃是人類與生俱來的天性之一。」
一言難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4.《喻世明言.卷一.蔣興哥重會珍珠衫》:「興哥把衣袖替他揩拭,不覺自己眼淚也掛下來。兩下裡怨離惜別,分外恩情,一言難盡。」
燃眉之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火燒到了眉毛,當然是相當急切的事情。所以古人常用「燃眉」或者「燒眉」來比喻急迫的情況。例如在《文獻通考.卷二一.市糴二》中有一段關於「燃眉之急」的記載:北宋哲宗元祐初,司馬光當上宰相之後,馬上想要革除王安石變法時所遺留下來的「青苗法」、「助役法」等造成百姓生活不便的律令。對於他急著想要解除百姓困苦的作為,作者說他是「革新法之病民者,如救燃眉」。在《五燈會元.卷一六.蔣山法泉禪師》篇中,也有一段關於「燃眉之急」的記載。有一天,有個僧人問大師說:「如何是急切一句?」意思是說:如何用一句話話來形容事情的急切。大師來回答說:「急切」就像「火燒眉毛」。「燃眉」、「燒眉」也可以說成「燃眉之急」、「燒眉之急...
一箭雙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他倆正在打獵,攝圖猛抬起頭,看見天空中有兩隻大雕在爭奪一塊肉。他忙送給長孫晟兩枝箭說:“能把這兩隻射下來嗎?”“一枝箭就夠了!”長孫晟邊說邊接過箭,策馬馳去。他搭上箭,拉開弓,對準兩隻厥打得難分難解的大雕。“嗖”的一聲,兩隻大鵰便串在一起掉落下了。 解釋 雕:一種兇猛的大鳥。指射箭技術高超,一箭射中兩隻雕。比喻做一件事達到兩個目的。 詞意 相似:一石兩鳥、一舉兩得、事半功倍相反:事倍功半 例句 這次警方的逮捕行動,不僅抓到了犯人,又另外破獲一個販毒集團,真是一箭雙鵰。
水滴石穿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繩子,雖然不是用來鋸木頭的鋸子,但是只要不停的在木頭上來回磨擦,同樣可以把木頭切斷。」這是長時間累積下來的結果。後來「水滴石穿」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持之以恆,事必有成。但也可用來比喻小問題日積月累也會成為大問題。例如在宋.羅大經《鶴林玉露》中記載一個故事:張乖崖當崇陽令時,因為發現管理府庫的官吏夾帶一文錢出來,於是判處杖刑,但是他不服,張乖崖就提筆寫下判例:「雖然每天只偷一文錢,但一千天之後就有一千文錢,日積月累就會變成為數可觀的一筆錢,就像用繩子磨擦木頭久了也會斷,水不間斷的滴在石頭上也會有穿透的一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度可能比不上食肉目動物中跑最快的,但他們具有堅強的毅力,可以比獵食者跑得更久。騾是母馬和公驢交配後生下來的混血兒。能吃苦耐勞,但不能生育。(註2) 普氏野馬普氏野馬是唯一倖存的野生真馬,在中國西北部到蒙古半沙漠化原野上三兩群地生活。這裡可能不是牠們最喜歡的棲息地,而是受到迫害被驅趕到了這裡。動物園裡養的普氏野馬數量眾多,奇體格強壯,在許多地方都有別為家馬,不過,普氏野馬還是可以跟家馬交配。(註2) 關鍵字中文關鍵字:馬英文關鍵字: horse 參考書目註1: 可愛世界(上)動物篇,賴景陽和朱耀沂審稿,國語日報雜誌社出版,...
生龍活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朱熹是南宋的理學家,《朱子語類》這本書記載他與門人弟子間的對話。其卷九五收錄了學生與他討論北宋理學家程顥的一篇文章〈定性書〉,這是程顥在鄠縣作官時,回覆給當代鴻儒張載的一封信,討論「定性」的問題。朱熹告訴學生,所謂定性就是定心,學習任何事都要先將心定下來,心若有紛擾,任何方法都無法學得好,這就是《大學》裡所說的「知止而後有定」。不然有如果像龍虎般的活力,更是難以掌握。後來「生龍活虎」就被用來比喻活潑勇猛,生氣勃勃。
半途而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半途而廢」原作「半塗而廢」。「半途」是半路的意思,即「中道」、「中途」,「半途而廢」是指半路就停下來而不再前進,整句成語引申為事情沒能持續下去就停止的意思。這個成語出自《禮記.中庸》,孔子認為君子遵循正道而行,假如半途而廢,而他是絕不能中途停止的。充分顯露出對聖人德行的嚮慕。「半途而廢」就用來比喻做事情有始無終。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