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006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156.2588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人為財死,鳥為食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諺語)人為謀取錢財而不惜生命,就像鳥為了覓食而喪生一樣。《官場維新記》第一三回:「俗語說得好:『人為財死,鳥為食亡。』當時袁伯珍聽得這些說話,便要從此發一宗洋財。」
現實治療理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為生理層面及心理層面。生理上是生存的需要,威廉葛拉瑟認為人的腦可以分為舊腦及新腦,舊腦是掌管人類維持生命的自然性投射行為,包括呼吸及血液運行等,而新腦則是當生存條件缺乏時作出反應,令人類感到飢餓及窒息等感覺。當人類意識到以上的感覺時,人類便會選擇各種行為以滿足人類的生理需要。心理需要則要包括歸屬感、權力感、自由及趣味感。歸屬感是指人類具有被愛及被屬於的需要,指不能同時得到兩者,或失去任何的一端,都會帶來痛苦,造成心理上的困擾,引起焦慮及自我放棄等心理症狀,結果人可能會以不正當或不合理的方法獲取。權力感是指一種能夠掌握所有...
毋枉毋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不要冤枉好人,也不要縱容壞人。如:「司法人員應秉持毋枉毋縱的原則,保障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
復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一種回復心臟搏動和動脈血壓的動作和措施,藉此回復腦及其他生命器官的功能。也作「復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6.比喻將要接近的某種界限。如:「死亡線」、「生命線」。
未竟事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像從背景中浮現時卻未被完結、未被覺知的情緒,存留在個人的心中(徘徊在背景中)。個體缺乏覺察、害怕碰觸生命中不願面對的部份,通常與逃避有關。阻礙個體成長與改變的,包括悔恨、憤怒、憎恨、痛苦、焦慮、悲傷、愧疚、罪惡、被拋棄等---明顯存在記憶裡但卻未曾表達的(亦常為負面而強烈的)情感,往往與某些特殊、鮮明記憶或想像連結一起。於是這些明顯留在記憶裡但內心未曾完全察識、未曾被充份體驗或未能表達出來的情感在內心深處的潛意識徘徊,置於個體之中並渴望獲得滿足,因此影響到個體當下與環境的接觸,更在不知覺中進入現實生活,以不可預期的情緒經...
浴火重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比喻經歷劫難而重新獲得生命或發現新的生命契機。如:「經過這幾年的折磨,如今的他浴火重生,不再像過去一般懦弱了。」
一命嗚呼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生命結束,謔稱死亡。如:「他受不了那麼大的打擊,沒多久就一命嗚呼了。」
生氣勃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形容充滿生命活力,朝氣蓬勃。清.袁枚《隨園詩話》卷一五:「余選錢文敏公詩甚少,家人誤抄十餘章,余讀之,生氣勃勃,悔知公未盡。」
搖搖欲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第一○四回中,諸葛亮自知大限將至,但壯志未酬,希望天假以年,能讓他完成先主劉備所託。古人認為,人的生命由天上的星宿決定,如果人死了,天上的星宿也會墜落。諸葛亮觀察星象,指出一顆星星,稱是自己的將星,眾人觀看時,發現這顆星星猶如病重的諸葛亮一樣,光澤黯淡,好像快要掉了下來。「搖搖欲墜」這句成語就是用來形容就要掉下來或就要垮臺的樣子。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