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54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465.3605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台灣藍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己安穩的置入屋瓦的低處作日光浴。他們的食物總類非常多,老鼠、昆蟲、果實、廚餘都會吃,其中最常吃的就是蜴和毛蟲,他們能吃的食物很多,但有將食物吃的很乾淨、不浪費的習慣,如有吃不完的食物還會藏匿起來等餓了再吃的有趣習性。 特殊的巢邊幫手制藍鵲的親鳥在繁殖時,會有其他沒有繁殖成員幫忙,如幫忙築巢、驅離入侵者或天敵、提供食物等等。通常一個家族會有五至十隻的成員共同佔用且保衛一個領域,幼鳥長大至成鳥時,兒子會留在出生領域裡幫忙家族成員繁殖;但女兒通常只會停留一個冬季,來避免近親交配。他們留下的理由可能是可以優先繼承父母的領域,也...
獅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0公斤重的動物,但捕捉到獵物後,雄獅子會馬上過來分享,但在食物比較匱乏時,獅子也幾乎甚麼都吃,例如蜴、動物死屍。進食結束之後,獅子們就會休息。(註1)2. 獅子通常生活在草原和森林之中,牠是貓科動物中僅次於虎的第二大動物。幾千年前,在非洲、南歐和亞洲,到處都有獅子在活動,然而現在,大多數的獅子分布在非洲,此外在印度西北部也還有數百隻,在那哩,牠們受到細心的保護,避免牠們受到偷獵者的傷害,也避免棲息地遭到蠶食。(註2) 群體捕獵獅子會殺死所有從牠們附近經過的動物,然而,牠們的食物主要依賴大中型的有蹄類動物,通常都有母獅...
喜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有高大樹木的地方,是一種非常機警靈敏的鳥類,覓食時常有一隻進食,另一隻在高處觀望守護著同伴。以昆蟲、蜴、青蛙、小型鳥類、哺乳類或植物的果實、種子、嫩葉等為食。在清康熙年間由中國大陸所引進,至今已有兩百多年歷史,為台灣鳥類的歸化種。 面臨問題棲息環境為易受開發及人為破壞之平原低地。築巢所需的大型樹幹不易尋覓。<註1> 別名由來相傳在一九七五年時,當時的台灣府知府蔣元樞自大陸捕捉了一百隻喜鵲也放在本來並無鵲鳥的台灣,因而得名"客鳥"<註2> 活動情況喜鵲在金門與西台灣濱海地區可說是常見留鳥,並且有隨...
番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羽黑色。習性:常單獨或成對出現於雜草、灌叢或甘蔗園中,喜停樹梢,常在低林木或草原上低空飛行,以蚱蜢、蜴為主要食物。<註1>在台灣常見地區:低海拔甘蔗園、牧場、芒草或灌叢中 雛鳥雛鳥初生時頭頂及背部有粗毛狀的雛羽,這粗毛是絨羽的羽鞘,羽鞘脫落之後羽絨就會綻開。<註2> 草嘓的由來番鵑在恆春的牧草區相當常見,只要有突出的草灌叢,多半就可發現單獨的鳥隻在上佇立,且仔細聽可聽到低沉緩慢的「嘓、嘓」聲。因此番鵑又稱之為"草嘓"。 寄生行為杜鵑科多有寄生行為,就是將卵產在別種鳥類的巢穴中,讓其他鳥類代為孵化...
蠑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動物名。屬兩棲類中的有尾目。形似蜴,皮膚粗糙黏滑,背面暗黑色,腹面朱赤或橙黃色,雜以黑色雲紋;四肢短,尾側扁,步行用肢,游泳用尾。常居於溪流、池塘或石隙、樹洞等陰溼處。也作「榮原」、「榮蚖」。
鱷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動物名。一種爬蟲類。外形似蜴,全身皮膚堅硬,前肢五趾,後肢有四趾,趾間有蹼。多生活於淡水中,游泳時,靠身體擺動及尾部拍擊前進,有時似枯木浮在水面,僅露出眼睛和耳鼻。尖銳的牙齒用於捕捉咬持獵物,以蛇、魚、龜、蟹、老鼠、兔子等為食物。
竹節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動物名。昆蟲綱直翅目竹節蟲科。身體、觸角及腳均細長,呈綠或褐色。可隨不同的光、溫度與溼度而改變體色,並以此自衛。以植物的葉片為主食,蜴、鳥類及蜘蛛均為其天敵。因體節分明,酷似竹子而得名。
鴕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居動物,通常5~50隻一群生活,也與草食動物生長在一起。鴕鳥吃樹葉、樹根、花、種子,也吃一些小動物如蜴、蛇和昆蟲。2. 在鳥類中,鴕鳥爸爸是一個稱職的好爸爸,在繁殖的季節,鴕鳥爸爸不但會築巢,而且孵卵的任務也主要由雄鴕鳥來承擔,反而是鴕鳥媽媽孵卵的時間很短,主要的原因是鴕鳥爸爸的體色比母鴕鳥的體色要深,比較不容易被敵人給發現。另外鴕鳥蛋也是鳥蛋中的巨無霸,質地非常堅硬,就算是一個成年人站在上面,也不容易輕易經他踩破,大約每顆蛋長15-20公分,重1公斤~1.8公斤。 被馴服的鴕鳥現在很多人在牧場上飼養鴕鳥,因為牠們很容...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動物名。爬蟲類鱷目。體型龐大,外形似蜴,吻長而廣,齒銳,鱗甲堅硬,四足均有蹼。卵生。平時喜棲沼澤中,靠身體擺動及尾部拍擊在水中前進。性情凶猛,以魚、鳥、哺乳類等小型動物為食。產於熱帶及亞熱帶地區。依嘴形大致可分為寬吻鱷、球吻鱷及長吻鱷。 △鱷魚 ◎
更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重生,再生。《史記.卷一一二.主父偃傳》:「元元黎民得免於戰國,逢明天子,人人自以為更生。」《後漢書.卷三五.張純傳》:「撫存萬姓,天下曠然,咸蒙更生。」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