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778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515.6421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反求諸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在說明君子和小人的差別所在,後來從這裡的語意衍生出「反求諸己」這個成語,是指從自己本身尋找原因,追究責任,做好自我反省及檢討改進的功夫。在《禮記.射義》中有提到關於射箭的禮儀:射箭的時候,必須先端正自己的姿勢,一切姿勢預備好之後才發射。如果沒有打中目標,也不可以埋怨技術勝於自己的人,應該反過來檢討自己,再加強改進。《孟子.離婁上》則是提到:「我喜愛人們,但人們卻不親近我,就表示自己還有做得不好的地方,就要自我反省,盡己所能,再好好修養自己的德行。」這二處所說的雖然是不同的事件,但卻都表達了同一個意念,在為人處事上,要時時「反求諸己」,而不是一味地要求別人,或是將責任歸咎於他人。
驚天地,泣鬼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義、五權憲法,爲諸先烈所不惜犧牲生命以爭之者,其不獲實行也如故。則予此行所負之責任,尤倍重於三十年前。倘國人皆以諸先烈之犧牲精神爲國奮鬥,助予完成此重大之責任,實現吾人理想之真正中華民國,則此一部開國血史,可傳世而不朽!否則不能繼述先烈遺志且光大之,而徒感慨於其遺事,斯誠後死者之羞也!予爲斯序,既痛逝者,並以爲國人之讀茲編者勖。
琹涵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他們私底下也很熱中寫作,培養了濃厚的文學興趣,對日後影響深遠。這應該就是琹涵教育生涯最大的安慰吧!責任編輯 魏曼伊109601002
一分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團體的成員。如:「每個人都是社會的一分子,所以都有維護社會秩序的責任。」
行政管理學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 權責相稱(authority of work):成員應依照其職位而享應有的權力,必負所相對應的責任。(3) 團體紀律(group and responsibility):組織需有既定的規章紀律,成員遵守其規章紀律,組織才能安穩運作,(4) 命令單一化(unity of command):下級成員只接上其直屬上司的命令,以收統一的功效,避免不同命令的衝突。(5) 方向單一化(unity of direction):團體運作的方向只能有一個,目標一致,才不會令成員無所適從。(6) 個人利益在團體之下/組織至上(subo...
退化作用(Regression)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的方式大不相同。小孩子犯錯,只要撒嬌、耍賴,便容易獲得他人的原諒;而長大過程中,我們透過學習瞭解負擔責任,以理性與思考解決問題的重要。但假設某天,突如其來地犯下大錯或遭遇挫折及情緒打擊時,一時之間不知作如是好,此時,個體會放棄已經學得的技巧(理性溝通),沈睡在潛意識裡的幼年行為便再度復萌,而恢復使用較幼稚形式(耍賴、哭鬧)。通常可能會出現小孩子般生氣、哭鬧、耍賴或撒嬌等行為及態度,逃避現實。這是典型的退行作用。 應用與舉例譬如一個成年人,當遇到困難無法對付時,便覺得自己身上的"病"加重了,需要休息,以此來退回到兒童時期被...
重擔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沉重的擔子。比喻繁重的責任。《文明小史》第二三回:「倘有一差兩誤,將來回去,柳升當不起這個重擔。」也作「重負」。
永續發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理性的辯論。4.全民參與:永續發展教育不僅要連結不同領域的的知識及專業人士,也是公私部門、各行各業的責任。5.多元文化考量:永續發展教育應根植於在地之經驗與文化,在編製教材時,更;考慮不同地域之文化差異。6.培訓行動:永續發展之最終目的在培育有知識,且肯為永續社會積極貢獻之公民,為達成此目的,應透過多元的方法,如:自願性社區服務等,進行人力培訓。 重要會議/公約1.斯德哥爾摩人類環境會議:通過<人類環境宣言>2.里約地球高峰會:通過<里約宣言>、<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生物多樣性公約>、<森林原則>及<21世紀議程...
分布式領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不是更好領導的處方,而是分析領導實踐的方式。分布式領導是一種方法,也是一種哲學,它強調去集權化、社會責任和集體學習,鼓勵部屬學習如何領導,裨益於社會資本的增加(Grint, 2005)。指在一個組織中領導活動散布於各個成員,每個成員在其負責領域和信任與合作氛圍下,參與領導實務運作,擔任領導角色並承擔領導責任,以利達成組織任務及提升組織效能。 分布式領導特徵 多樣領導組織領導者不只是首長而已,還包括部屬;在學校中,校長、行政人員和教師都可扮演領導者角...
活動分析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中,學生便會有足夠的學習和體驗;有的是學校以外的機構應負責提供學習機會;其餘的部分才是學校應該挑起的責任。 課程目標的獲得 由整體分析為部分,再由部分分析為細節,不斷持續下去,成為一個頭重腳輕的金字塔形狀。教育人員只要提供學生各部分的學習活動,最後各部分的學習,即總和為整體,學生便可以有效履行人類活動。 總述 巴比特以社會需求為主,其次顧及兒童能力,選取適合的學科教材,以達成課程目標。兒童及青年的需求及各學科之內容只是可用來達成目的的工具而已,並非是課程設計的主要出發點。 參考文獻 黃政傑(2012)。課程設計。台...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