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 288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蒙特婁爵士芭蕾舞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團。由珍妮薇葉芙.沙賓(Genevieve Salbaing)於1972年於加拿大蒙特婁成立。1978年沙賓擔任該團藝術指導,以嘗試舞蹈與音樂彼此間的互動關係,表現各種不同風格的舞蹈與爵士樂融合。她廣邀傑出編舞家為該團編舞,以及爵士樂專家為舞團作曲;如布來恩.麥克唐納、琳.泰勒.柯貝、文生.內布拉達、路易斯.法哥、毛里西歐.溫格特等,爵士樂家有奧斯卡.彼得森、克勞得.雷維耶、文生.迪奧納等人。而艾靈頓、葛希文、波林、拉威爾、史特拉汶斯基等作曲家作品亦曾出現該團舞碼中。舞團至世界各地巡演已超過四十餘國家,並不斷受邀參加著名國際舞蹈節。舞團作品有《再會》、《大樂隊》、《火鳥》、《給卓普林》、《黑...
舞團提供及國立中正文化中心節目單1989年。
|
蒙託內洛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名。在墨西哥模擬收成之舞,為基督教時期前的一種儀式遺風。舞者為年輕男子和男孩,分成兩組,代表穀物收成者及穀物保護者。表演地點為教堂的院子,從玉米田帶回的玉米梗被插入地下代表「玉米田」,一組帶著鋤頭於此「玉米田」跳舞。另一組穿著破爛的衣服,帶著獾和鼬鼠的填充玩具,拿著一長鞭,隨著小提琴所奏的音樂跳舞。他們隨時一起揮舞長鞭發出聲響以嚇走破壞農作物的害蟲、害鳥、害獸。戴著動物皮毛面具的舞者,代表破壞穀物的動物,在此收成儀式舞蹈中輪流被收成者及保護者捕抓,丟到地上(此時填充動物放於舞者身上),並遭鞭打。此舞在收成玉米並列隊行進將之帶進教堂結束。
W. G. Raffe《Dictionary of the Dance》1964.
|
夏邦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名。瓜地馬拉最流行的舞蹈,亦稱《桑瓜地馬提科》(Son Guatemalteco),它是二段曲式,基本上是3/4拍,偶爾附有6/8拍,源自歐洲社交舞廳,於十九世紀傳入新大陸。此舞(曲)與古巴的《桑》舞不同〔見Son〕,古巴的有切分音,反映出黑人影響,這在瓜地馬拉是不出現的。
康謳主編《大陸音樂辭典》1991。
|
甘佳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名。挪威泰勒瑪克(Telemark)及塞特斯朵(Setesdal)地區的對舞,此舞風格安詳恬雅,頗具貴族風範,與受波蘭風格影響之斯普林格爾舞(Springar)、侯靈舞(Halling)、波爾斯舞(Pols)及沃史爾盧舞(Vosserull)同為一類型,這些舞蹈之節奏由傭兵引進挪威,且取代了十六、七世紀以前一直流行於斯堪地那維亞地區鄉間的舊式民歌舞蹈,至今在法洛島(Faroe Islands)上仍尋得其蹤跡。塞特斯朵地區女舞者身著短裙,其內穿著較長的白襯裙,且以黑緞圈著裙邊;而泰勒瑪克地區服裝的特色是閃亮的黑刺繡飾於白衫上,有時再穿著大紅的女用背心式緊身衣或極短的外套,與黑色裙相輝映。
W. G. Raffe《Dictionary of the Dance》1964.
|
唯美舞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唯美舞蹈的前身,可追溯至吉伯特(Melvin Ballou Gilbert)所開創的女子美感體操(Aesthetic Calisthenics),在二十世紀初年,由於受到鄧肯(Isadora Duncan)的舞蹈影響,美感體操朝向更具表達性與藝術性發展,芭蕾舞姿和交際舞步法如波爾卡(Polka)、華爾滋(Waltz)和馬祖卡(Mazurka)等舞步,都被編組成練習操,不具故事內容,唯美成為此類舞蹈演出的主要訴求,唯美舞蹈之名因而產生。
Richard Kraus & Sarah Chapman《History of the Dance in Art and Education》1981.
|
全國舞蹈週組織委員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組織。1976年設立,目的在推廣美國的全國舞蹈週(四月的最後一週),以及提高舞蹈的地位、協助舞蹈團從公立與私人機構中得到贊助與肯定。地址:One Campus Rd. Totowa, NJ 07512 U.S.A.
《Encyclopedia of Associations》33rd ed., 1998.
|
涅達帖里茲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名。涅達帖里茲舞係墨西哥的阿茲堤克印地安人的一種節慶舞蹈,在蒙堤祖馬(Montezuma)宮殿前由貴族所表演。由冗長的吟唱讚美蒙堤祖馬的宗譜開始,舞者形成長長的二行進場,由二位舞技高超的領舞者引導,他們開始非常緩慢地跳,舞者完全模仿領舞者的動作,然後加速步伐。鼓聲加上輕柔曲調的笛聲提供配舞的音樂。此舞整日舉行,中間有若干次休息時刻,快結束時有更輕柔的歌曲、吟唱和滑稽動作,最後由加入的角色扮演丑角動作結束。此舞在西班牙軍人柯狄茲(Cortez)入侵和摧毀之前仍然存在。
W. G. Raffe《Dictionary of the Dance》1964.
|
薩格門堤卡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名。《薩格門堤卡舞》是一支非常活潑的舞蹈,可見於菲律賓伊洛卡斯(Ilocos Norte)的許多城鎮 ── 巴多克(Badoc)、皮尼里(Pinili)、克里馬歐(Currimao)、巴塔克(Batac)和帕歐亞(Paoay)。此舞表演於婚禮和受洗宴會,第一段是道地的《薩格門堤卡》,而後以阿力奎匡(Ariqenquon)結束,阿力奎匡舞蹈大多在伊洛卡斯可看得到。音樂包括2/4拍和3/4拍。
Francisca Reyes Aquino《Philippine Folk Dances Ⅳ》1960.
|
新年之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名。中世紀法國一種古老且莊嚴的禮儀,為慶祝冬至,即新年的到來。但如同許多古代的風俗習慣,此新年之舞的名聲變壞;其莊嚴肅穆的風格變成卑俗的幽默。此舞的日期確定為至日而於主顯日結束;主顯日為一月六日,是紀念耶穌基督顯現於來自東方三博士面前的節日。
W. G. Raffe《Dictionary of the Dance》1964.
|
角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名。水族傳統民間面具舞蹈。流傳於貴州省三都縣水族聚居地區。水語音譯為:水兜。源於水族居住地的周邊其他民族均有在播種和收穫季節以真牛相的習俗。其他民族牛的熱烈場面,促使愛憐耕牛的水族先民創造出了:以兩人頭戴四周圍掛垂至肩部的彩綢或流蘇、頂部縛牛角道具的斗笠(也可雙手持牛角道具作舞)、身披彩色牛衣,各扮作一隻耕牛,相互進行嬉戲、對角等模擬耕牛平日的勞動形態及「牛」時兩牛以角相碰撞的精彩場面。主要動作有:〈嬉戲步〉、〈角步〉、〈回頭步〉、〈碰角步〉、〈磨角步〉等。同時,另有男子蘆笙隊和盛裝女子(人數均不限)圍繞作舞的二牛,跳《蘆笙舞》為其作陪襯。《蘆笙舞》圓圈以逆時針方向旋轉。在整個舞蹈過程中,二...
|
曾經查過此詞彙的人也經常查詢以下字詞: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