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140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鸚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Myiopsitta monachus
體長29公分。喙黃色,腳黑色;背部、尾羽、尾下覆羽和下腹部皆為綠色;下胸部至上腹部為淡褐色。不同亞種之間,頭部的羽色不同:M.m. monachus亞種的後頭部至頸背為綠色,而額至頰、喉部、頸部及上胸部為白色;M. m. luchsi亞種整個頭部為白色,並向下延伸至上胸部。
共3亞種,分布於南美洲,包括玻利維亞中部、巴拉圭、巴西南部至阿根廷中部。
棲息於開闊的林地、熱帶的稀樹大草原、乾燥的全合歡屬植物灌叢以及耕地,會終年利用巢作為繁殖和休息用。群聚性鳥類,常成100隻以上的大群一起覓食,其間會有個體擔任警戒工作以防掠食者的攻擊;以種子、果實、花朵和昆蟲為食。和鸚哥會大舉劫掠柑橘園和農場穀物,往往被人類視為害鳥。巢大,築於樹木上層多刺的樹枝上。有的巢孤立,有些則會築在以前的巢的上方或旁邊。每窩可產5~8個卵。
鳥綱(Class Aves)
鸚形目 (Order Psittaciformes)
鸚鵡科 (Family Psittacidae)
學堂武教育思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學堂武教育思潮,係指於新式學校中,增設兵式體操及體育競技科目,以培養武精神,俾能強身衛國。
  鴉片戰爭後,軍備教育思潮勃興,當時武備學堂,雖也培養了不少將弁人才,但一般俊秀之士,多不願學習軍事。及甲午戰敗,朝野人士均認為有提倡武精神之必要,如汪康年即認為今日教育應「文武並重,使民性宣達,士氣振奮」。麥夢華亦認為教育應培養「有若俠士熱愛之心與堅強之氣」,他說:「國人缺乏俠武的精神、競爭的思想及奮振的希望,必須淬厲其精神,行之以勇悍,持之以堅忍積誠;久則智勇生。」張之洞則認為「教育目的應激發忠愛,講求富強,尊朝廷衛社稷為第一義。」可以代表當時一般的主張。
  由於受...
技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道貝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名。法國男舞者、編舞家及教師。生於美國蒙皮立(Montpellier),卒於法國都爾巿(Tours)自幼進巴黎歌劇院芭蕾學校(Paris Opéra Ballet School)習舞。1761年加入巴黎歌劇院(L´Opéra de Paris)之芭蕾舞團,兩年後晉升為首席男舞者(Premier danseur noble),1785年至1791年間在波爾多(Bordeaux)工作。此間其名作《女大不中留》(La Fille mal gardée, 1789)首次上演。他深受諾威爾(Noverre)及其戲劇芭蕾(Ballet d´action)理論影響,而成為最早以凡夫俗子故事為題材的芭蕾編舞...
Horst Koegler《The Concise Oxford Dictionary of Ballet》1987、Martha Bremser Ed《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Ballet》1993.
巴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名。為法國舞者及編舞家。他生、卒於巴黎。1688年巴隆參加了一個皇室募款之演出後被發掘,1691年成為巴黎歌劇院(L´Opéra de Paris)的一員,1695年與貝高(Pécourt)、布朗迪(Blondi)及普莉伏絲特(Mlle Pérvost)合演《季節》(Les Saisons)一劇;1700年參加貝高的《牌戲》(Jeu de cartes)之演出;1726年開始被認命為編舞家,為國王舞團(The Ballets of the King)編舞,並為下列歌劇編創幕間舞(Intermezzi);計有「科奈爾」(Corneille)的《無名氏》(L´Inconnue)、「拉蘭德」(La...
Horst Koegler《The Concise Oxford Dictionary of Ballet》1987、Martha Bremser Ed《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Ballet》1993.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遵循崇。《後漢書.卷五.孝安帝紀》:「而所對皆循浮言,無卓爾洪聞。」
,柯蕾特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名。她出生於巴黎,法籍芭蕾伶娜,先為巴黎歌劇院芭蕾舞學校之學生,師事葛索夫斯基(Victor Gsovsky)與沃禮恩(Alexander Volinin)畢業後成為巴黎歌劇院芭蕾舞團(Metropolitan)團員,1947年應邀為倫敦都會芭蕾舞團的客座芭蕾伶娜,1948年回巴黎加入羅藍.培堤芭蕾舞團(Ballet de Paris de Roland Petit),成為該團的主要芭蕾伶娜之一,1949年羅藍.培堤在巴黎首演的舞作,包括《帶殼水煮蛋》(L´oeuf à la Coque)、《戰鬥》(Le Combat)、《二十四小時的哀傷》(Deuil en 24 Heures, Ciné...
Anaytole Chujoy and P. W. Manchester ED《The Dance Encyclopedia》1961、Horst Koegler《The Concise Oxford Dictionary of Ballet》1987.
寇克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名,法國詩人、作家、電影導演、設計家及芭蕾劇本作家。生近於巴黎的Maison Laffitte,卒於Milly-Le-Forêt。在就讀於巴黎「Condorcet中學」時就常寫詩投稿。十九歲時,出版第一本詩集,並與演員和藝術家交往頻繁,常出入於有名的劇場和沙龍。他對藝術的看法具有新潮與激進的觀點:他認為浪漫主義、印象主義都已過時,新的法國藝術應該溶入巴黎的生活娛樂特色 ── 簡潔、平易且多樣化。他是「法國六人樂團」(Les Six)的擁護者及代言人。1912年,他為「俄國芭蕾舞團」撰寫劇本《藍色天神》(Le Dieu blue),由佛金(M. Fokine)編舞。1914年與法國設計家意里帕...
Martha Bremser Ed.《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Ballet》1993.
魏特,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名。德國舞蹈家、編舞家。生於漢堡,逝於柏林,幼年生活困苦。早期曾加入青年俱樂部的民俗舞團,跟隨赫姆士(Anna Helms)、伯拉舍(Julius Blasche)學習,後來投入拉邦的弟子李達(Sigurd Leeder)門下。另外,私人跟隨「漢堡劇院」的舞星勃蘭可納克(Olga Brandtknaalk)學習芭蕾。1925年開始創作。1929年到柏林發展。因為魏特是一位擁護共產主義的舞蹈家,所以在納粹當權之後,他曾經被捕入獄,後來逃到莫斯科再轉往巴黎。1937年,他在巴黎成立「Les Ballets 38舞團」。當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他因為沒有國籍而被遣送到北非的勞改營中,後來加入英國僱...
J. Robinson《Modern Dance in France-An Adventure 1920-1970》1997、Selma Jeanne Cohen《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Dance》1998.
拖木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歇後語)做出了寺。寺音諧「事」。出寺指出事,即發生意外。《西遊記》第八三回:「我父子只為受了一柱香,險些兒和拖木頭──做出了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