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81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泗州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流行於大陸地區安徽淮北一帶的劇種。起初全為男演員,二十世紀起,女藝人逐漸出現。伴奏樂器為牛角梆子和土琵琶。唱詞的規格嚴謹、形式固定,可單獨唱,亦可聯唱。曲調自由,可因人而異。民國三十八年以後,泗州戲音樂變得活潑熱烈,男女都用自然聲,但女腔多在下句末使用向上七度大跳的假聲。曲調具有清新流暢、活潑優美、閃板起唱和連續切分音等特點。參見「拉魂腔」條。
調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曲調,即音樂上高低長短配合成組的音。《老殘遊記》第二回:「不過二三年工夫,創出這個調兒,竟至無論南北高下的人聽了他唱書無不神魂顛倒。」
南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南方說書先生說唱書史所用的曲調。流行於福建南平、漳州等地。演唱者七至十餘人,圍桌坐唱。說唱古今故事,編成七字句,以唱為主,間以說白。風格宛轉流麗。伴奏樂器有三弦、琵琶、二胡、笛、鼓等。
甬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流行於浙江寧波及上海一帶的劇種。最初係由寧波業餘性質的客串班演唱民歌發展而來,劇目多取材於農村城鎮生活瑣事。曲調口語化,內容生活化為其特點。伴奏流暢華美,具有江南絲竹及四明南詞的音樂風格。
綽板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調節曲調旋律的拍板。
八音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樂器名。參見「音樂盒」條。
廣播歌仔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民國四十年代初期利用廣播電臺播放的歌仔戲。因少了聽覺的欣賞,以強調唱腔與曲調為特色。此時期的歌仔戲吸收方言歌謠與國語流行歌曲,豐富了唱腔的內涵。
莆仙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流行於今福建省莆田、仙遊一帶的劇種。常用曲牌二百多個,分大題、小題二種。劇目幾乎保存了宋、元南戲的全部劇目,亦有源自民歌、佛曲等曲調。樂隊只有司鼓、司鑼、司吹三人,樂器有小嗩吶、笛管、大嗩吶、笛子、二胡、大三弦等。因舊屬興化府,故也稱為「興化戲」。
粵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流行於粵語地區的曲藝。以廣東方言演唱,約有一百多年的歷史。曲調以梆子、二黃為主,表演形式除清唱外,尚有粵曲說唱、粵曲彈唱等。粵曲與粵劇關係密切,在板式、曲調等方面基本相同,二者互相吸收融化,但粵曲特別講究唱工,突出聲腔藝術,具有獨特的風格。
潮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流行於大陸地區廣東潮州、汕頭地區的傳統地方音樂。源流可上溯南朝古樂,隋唐承繼,協律郎陳政及韓愈曾極力倡導。到明清再承襲和融匯正音戲、崑腔、西秦、外江等劇種的音樂,構成獨特風格的曲調。與我國古典詩詞格律的起承轉合有密切關係,曲調清麗,變幻奇妙。今臺灣、閩南的龍巖、龍溪地區及東南亞、港澳華人僑居之地皆有流傳。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