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庫查詢時間:330.3088 ms
共 181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旱天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樂曲名。廣東音樂,最早見於西元一九二一年丘鶴儔所編《弦歌必讀》,是揚琴家嚴老烈根據廣東戲曲的過場曲〈三寶佛〉中的其中一段〈三汲浪〉改編而成。原曲〈三汲浪〉的曲調平穩、低沉,改編成〈旱天雷〉後的樂曲變為活潑、歡快。本曲表達了天逢久旱,人們看到烏雲,聽到雷聲時所表現的喜悅心情。
|
轉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以特定的曲調來誦讀佛經。《高僧傳.卷一三.經師.論曰》:「至於此土詠經則稱為轉讀,歌讚則號為梵唄。」
|
時調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當時流行的民歌、曲調。如:「天津時調」、「北平時調」、「時調小曲兒」。
|
行腔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戲曲表演時,雖曲調有固定的格律,但演員會依唱詞、四聲調值、及個人對曲譜的體會來處理唱腔,稱為「行腔」。
|
平安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流行於耶誕夜晚所唱的一首聖歌。由奧地利牧師約瑟夫摩爾和音樂家佛茲葛汝伯共同作詞譜曲。由於歌詞、曲調優美,至今廣為流傳。[例]我們一路唱著平安夜這首歌,到各教友家報佳音。
|
佛教音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歌頌佛德的清淨音聲或曲調。釋迦牟尼時代,出家人對於歌舞的態度頗為謹慎,在他們圓寂後,為了宗教的傳教與教團的維持,遂有經典朗誦的產生,而逐漸發展成為音樂。佛教音樂自印度傳入中國後,大盛於唐室宮廷,並促成唐代樂舞的高度發展。主要用於講經儀式、朝暮課誦以及道場懺法,藉以啟請十方諸佛菩薩、讚詠聖賢或誦持經典。由於所授淵源不同,故分為南北兩體,閩南以較熱鬧的鼓山調為主,後來並發展為子弟戲;北方則以正統的海潮音為主,所唱出的梵音如海浪般有波波相湧,層層相交之感。
|
合唱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由若干人分成幾個聲部所組成的演唱團體。以演唱多聲部的曲調為主。
|
加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種在基本曲調上加花音,使曲調更富變化的手法。經過加花的曲調,常在原曲牌名加上「花」字。如「老六板」加花後稱為「花六板」。
|
俚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一種流行於福建省莆田、仙遊二縣的曲藝。表演形式為一人站唱,並自擊簡板、梆鼓。唱腔屬基本曲調反覆體。也稱為「板鼓咚」、「咚鼓」、「咚鼓噹」。
|
歇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唐宋大曲曲調名。宋.王灼《碧雞漫志》卷三:「凡大曲,有散序、靸、排遍、攧、正攧、入破、虛催、實催、袞遍、歇拍、殺袞,始成一曲,此謂大遍。」
|
曾經查過此詞彙的人也經常查詢以下字詞: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