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25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38.0761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哀鴻遍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來讚美周宣王,因為在當時「萬民離散,不安其居,而能勞來還定安集之。至于矜寡,無不得其所焉」,而周宣王中興周朝,讓流離失所的人民得以安居樂業,所以「鴻鴈于飛,哀鳴嗷嗷」又引申為形容流離失所的難民,呻吟呼救的悲慘景況。後來就用「哀鴻」比喻流離失所的災民。「哀鴻遍野」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到處都是流離失所的難民。如清代湯斌〈睢沐二邑秋災情形疏〉:「歷年災患頻仍,黎民塗炭,今春賣兒賣女者,有售無受,以故哀鴻遍野。」
省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知道、明白。元.岳伯川《鐵拐李》第一折:「敢把你拖到官司便下牢,我先教你,省會了你和那打家賊並排壓定腳。」元.李致遠《還牢末》第一折:「刷卷纔回,從頭省會,來家內。」
2.吩咐、通知。元.吳昌齡《張天師》第二折:「奉相公省會,教老身直到那書房內在左右看詳細。」也作「省諭」。
3.會晤、相見。元.湯式〈望遠行.雪花風飄飄冷透屏幃〉曲:「那一場省會。玉纖手忙將這俏冤家耳腮上鎚。」
省政府所在地。也稱為「省城」、「省垣」。
夏朝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朝代名。被認為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朝代,禹受舜之禪讓所建立。建都陽城(今河南省登封縣東)、斟鄩(今登封縣西北)、安邑(今山西省夏縣西北)等地。傳至太康,被后羿所逐,後有少康中興,傳至夏桀,暴虐無道,為商湯所逐,夏亡。也稱為「夏后氏」。
金門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縣名。屬福建省,位於廈門灣口,東隔臺灣海峽與臺灣相望,北與馬祖列島控扼大陸東南沿海,軍事地位極為重要。全島無論地面或地下皆構築防禦工事,形勢堅強,有「地下堡壘」之稱。民國四十七年,八二三炮戰我軍獲得輝煌勝利,金門亦因此名揚世界。物產以鹽、白土、海產等為主,所產高粱酒尤聞名於世。簡稱為「金門」。
岩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岩上八行詩」編印中即將出版。詩評論集︰「詩的存在」。一九七三年獲第一屆吳濁流文學新詩獎、之後曾得中興文藝獎章、中國語文獎章、中國文協新詩創作獎。並任吳濁流新詩獎及榮後台灣詩獎等評審。作品選入國內外重要選集數十種,並譯成多種語文。一九六五年參加「笠」詩社,一九七六年年創辦「詩脈社」,一九九四年起擔任「笠詩刊」主編至今。
王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名。(西元267~330)字茂宏,晉朝名臣,臨沂(今山東臨沂縣)人。元帝為瑯琊王時,導知天下將亂,勸王收賢俊共事,及即位,參與政務,朝野傾心,號稱為「仲父」。後受遺詔輔明帝,又輔成帝,歷事三朝,出將入相,晉朝中興,導功居多,官至太傅,卒諡文獻。
如虎傅翼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如虎添翼」之典源,提供參考。 三國蜀.諸葛亮《將苑.兵權》1>(據《諸葛亮集.卷四》引)夫兵權者,是三軍之司命,主將之威勢。將能執兵之權,操兵之要勢,而臨群下,譬如猛虎,加之羽翼,而翱翔四海,隨所遇而施之。若將失權,不操其勢,亦如魚龍脫於江湖,欲求游洋之勢,奔濤戲浪,何可得也。 〔注解〕 (1) 《將苑.兵權》:歷來對《將苑》的書名與作者說法不一,據清.張澍云:「《隋書.經籍志》,諸葛亮《將苑》一卷。又按《中興書目》,《將苑》一卷,凡五十篇,論為將之道。」故以《將苑》歸諸葛亮所作。
澄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唐代一位高僧的法號。(西元738~839)俗姓夏侯,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十一歲依寶林寺霈禪師出家。二十一歲受具足戒後,到處參學,於戒律、天台、華嚴、南北禪法無不鑽研,而歸心於華嚴,以中興華嚴宗為己任,為華嚴宗四祖。他吸收了天台和禪宗的思想,致力推動禪教一致的思想,對中唐以後的佛教影響頗深。弟子有一百餘人,著名的有宗密、僧睿、法寶等。賜號「清涼國師」。著作弘富,有《大方廣佛華嚴經疏》二十卷,《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九十卷等。
辭淚俱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聲淚俱下」之典源,提供參考。 《晉書.卷七六.王廙列傳》彬字世儒。……中興建,稍遷侍中。從兄敦舉兵入石頭,帝使彬勞之。會周顗遇害,彬素與顗善,先往哭顗,甚慟。既而見敦,敦怪其有慘容,而問其所以。彬曰:「向哭伯仁,情未能已。」敦怒曰:「伯仁自致刑戮,且凡人遇汝,復何為者哉!」彬曰:「伯仁長者,君之親友,在朝雖無謇諤,亦非阿黨,而赦後加以極刑,所以傷惋也。」因勃然1>數敦2>曰:「兄抗旌3>犯順4>,殺戮忠良,謀圖不軌,禍及門戶5>。」音辭慷慨,聲淚俱下。 〔注解〕 (1) 勃然:因發怒而臉色突變的樣子。 (2) 敦:王敦(西元266∼324),字處仲,東晉臨沂人,王導的從兄,晉武...
投袂荷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振起衣袖,扛起武器。比喻保衛國家。《梁書.卷五.元帝本紀》:「幕府據有上流,實惟分陝,投袂荷戈,志在畢命。」《周書.卷一五.于謹傳》:「昔帝室傾危,人圖問鼎。丞相志在匡救,投袂荷戈,故得國祚中興,群生遂性。」也作「投袂援戈」。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