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767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579.5535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抗權威疾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定義2 診斷症狀3 對教師的建議4 關鍵字5 參考資料 定義兒童常會對從事兒童或青少年工作的專業人員,表現出過於活躍、頂嘴、違抗命令與抗等的行為。他們常感受到被遺棄、不被愛、排斥感,以及跟他們的家庭沒有依附連結;這些兒童住在一個父母不聽其心聲、偏重自己,且不願對孩子付出的家庭生活裡。然而通常表現出這些特質的學生並不會對每個人都抗,且往往會有一個教師或一位教練能與這類學生相處得很好;這些人與學生互動的方式,及是幫助這類疾患學生的線索。 診...
項目應理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項目應理論(Item Response Theory;IRT)在1970年代末期,有一些心理測驗學者致力於測驗項目難度的探討,由於這方面的研究需要複雜的計算過程,因此通常是以電腦來幫助運算。這些研究是以潛在特質模式為基礎的。潛在特質是個人潛在的能力,他可以經由觀察個人對測驗題目應之間的關係,並透過數學的處理而獲得。有些學者則以項目應理論來替代它。項目
制約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制約射亦稱“古典制約”(classical conditioning)或「巴夫諾夫氏制約」(Pavlov conditioning)。神經系統的射弧(reflex arc)管控感覺神經衝動的進入(sensory input,簡稱S )並產生固定的動作應 (response output,簡稱R),此S-R關係在制約射的形成中,稱為未制約的刺激(unconditioned stimulus,簡稱US)與未制約應(unconditioned response,簡稱UR)。這個「US-UR」的連結是天生就存在的。當一個無效的刺激與US前後出現多次後,此原無效刺激會形成一個有作用的刺激,...
Pavlov, I. P. (1927). Conditioned Reflexes: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PhysiologicalActivity of the Cerebral Cortex. Translated and Edited by G. V. Anrep.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Watson, J. B. (1930). Behaviorism (revised edition).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Kandel, E. R. (2007)....
非制約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在巴夫洛夫(I.P. Pavlov)用狗所作的唾液分泌的古典制約學習實驗中,非制約應是指個體不需經過學習就對非制約刺激產生的應。例如,在巴夫洛夫實驗中,狗見到肉粉(非制約刺激)而自然產生的分泌唾液的應就是非制約應。非制約應可能是本能的,也可能是學得的。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對提出問題的人發問。如:「我等他說完一切問題,問他這些問題該如何解決。」
沖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過濾程序中以清水沖濾床,將截留雜質洗出,以維持濾床之正常操作。水處理程序利用過濾方法(如:快砂濾)去除懸浮物或引起濁度物質,操作一段時間後濾床受過濾物阻塞,水頭損失(head loss)增加,濾床內部將造成部分真空或負壓,致有氣體自水中釋出並佔據濾床孔隙,即氣塞(air binding)現象,此將降低過濾速度(fltration rate)或使濾床變成還原狀態,因此需定時以清水進行濾床沖洗步驟,如傳統快砂濾床約每24小時以10公升/平方公尺.秒之速率沖洗5~10分鐘。
刺激-應學習理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早期的行為主義心理學家(如Watson)與實用主義教育學家(如Dewey)認為,心理學的研究在於描述由刺激經驗所引發的行為改變。經驗是一種與週邊環境(物理環境與社會環境)的接觸,這種接觸使個體產生適應性的新行為,就如增強作用一節所提出的Thorndike實驗,S是指環境刺激,而R是指行為,而心理學家的目標,就是瞭解S與R的互動關係。教育學家則研究如何有效的產生正確(符合物理社會環境需求的)的行為。   心理學家如何解釋S與R的關係,會隨著經驗的增加而改變呢?S-R 理論認為,只要能夠以S來預期R,就達到研究的目標了。但認知心理學家(如James)則認為,與S的多次接觸會導致一種內化的歷程...
Watson, J. B. (1930). Behaviorism (revised edition).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James, W. (1983). The principles of psychology.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Dewey, John (1938). Experience and Education. NY: Collier Books.
學校文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學校文化是學生次級文化或青年文化的一種特殊類型,主要特徵是學生抗教師權威、鄙視學校價值,同儕之間另有一套不是建立在學業成就上的地位體系。高登(C.W. Gordon)的研究發現,學生在非學業活動之成就,容易助其獲得較高的同儕地位。柯爾曼(J.S. Coleman)的研究也發現,高中男生想在學生團體中獲得較高的地位,最好努力運動,成為體育明星,女生則須努力裝扮自己,培養社交能力,爭取人緣,優異的學業成績,不論男女都比較不受重視。
  關於「學校文化」的成因,學者提出的解釋甚多。首先,結構功能論者認為,使學校文化是地位不利的學生,在學校「地位競逐」的過程中,又遭遇挫折與失敗的產...
畫虎不成類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原本想畫老虎,卻畫得像狗一樣。語出《後漢書.卷二四.馬援列傳》:「效季良不得,陷為天下輕薄子,所謂畫虎不成類狗者也。」多用以比喻仿效他人不到家,而變得不倫不類。《西遊記》第八八回:「教便也容易,只是你等無力量,使不得我們的兵器,恐學之不精,如『畫虎不成類狗』也。」《孽海花》第二四回:「就怕海軍提督膽小如鼠,到弄得畫虎不成類狗耳。」也作「畫虎不成類犬」、「畫虎類狗」、「畫虎類犬」、「畫虎成狗」、「畫虎成犬」、「畫虎不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食物嚥下後,胃裡不舒服,有噁心,甚至嘔吐的症狀。如:「看見一堆油膩的食物,不禁令我胃。」也稱為「翻胃」。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