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620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814.0934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人民教師(大陸地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民教師」是大陸地區在較正式或莊嚴的場合(包括官方文件)中對從事教育工作的專業人員(尤其是中、小學教師)的一種通稱。
  一九四九年後,大陸地區的許多機構或報刊雜誌等在其名稱前均冠之以「人民」之名(如「人民政府」、「人民廣播電臺」、「人民出版社」、「人民日報」等),其原意為突出其「為人民服務」(毛澤東語)的宗旨及性質。這一作法遂成為一種時尚。影響所及,教育亦常稱作「人民教師」。這一稱呼的由來與原蘇聯的影響也有關係。在原蘇聯領導人及教育家的文章中,常將教師稱為人民教師。如列寧曾要求將蘇俄「人民教師提高到從未有過的……崇高的地位。」
  在大陸地區,「人民教師」還可成為對...
成都科技大學(大陸地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成都科技大學是一所以工科為主,以材料和能源為重點,在輕紡與化工方面頗具特色的多科性大學;一九七八年確定為國家級重點大學,隸屬國家教育委員會。校址在四川省成都市一環南路一段二號,占地一千零三十畝,校舍建築面積三十六萬平方公尺。
  成都科技大學的前身是民國三十三年(1944)秋建立的四川大學工學院;一九五○年代初全國高校院系調整後,於一九五四年八月獨立建院,定名成都工學院,設機械、電機、水利、土木等四系;同年十一月,四川化工學院併入;一九五六年,植物纖維及造紙專業、糖品物專業分別調往天津大學與華南工學院,水利技術建築專修科停辦;一九六一年土木系遷往重慶交通學院;一九七八年十月改現名...
班委會(大陸地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班委會是大陸地區班學生委員會的簡稱,是學校學生會的基層組織。班委會由全班學生大會選舉產生,設正副班長以及學習、生活、文體(文娛體育)、勞動等委員,共同負責本班的學生工作。其任務是,在班主任領導下,協助教師做好本班學生的思想、學習、生活、文娛、體育、勞動以及其他課外活動等方面的工作。並與共青團支部、少先隊中隊委員會互相配合,團結全班同學,把本班建成一個良好的集體。班委會委員的主要任務與其他學生一樣是學習,班委會的工作在於他們擔任的服務工作。班委通常一人一職,任期也採輪換,以便使更多的學生能得到鍛練的機會。
江蘇省蘇州中學(大陸地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蘇州中學校址在江蘇省蘇州市三元坊,為大陸地區最古老和最著名的中學之一。
  蘇州中學歷經變遷。現三元坊原為北宋散文大家范仲淹於景佑二年(1035)所建府學舊址。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增設紫陽書院。光緒三十年(1904)改為江蘇師範學堂,文字學家羅振玉任校長,聘日本文學博士藤田豐八為總教習,教習中有著名學者王國維等,先後任教該校之日本學者約二十餘人,師資整齊雄厚。這一時期該校學生畢業後大多赴日留學,多數參加孫中山組織之同盟會。民國元年(1912),改名江蘇省立第一師範學校,著名學者楊保恆任校長。楊校長創導「注全力於德智體三育之發達」,並首創小學單級教學法。十六年(1927),學...
基礎薄弱學校(大陸地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大陸地區基礎薄弱學校主要指未達最基本教學條件的中、小學校,如:沒有安全的校舍,沒有課桌課椅,沒有黑板粉筆的學校。此外,學生程度特別低的,也可稱為薄弱學校。
  一九八○年代初,中共中央在〔關於普及小學若干問題的決定〕中要求各地「用兩、三年或稍長一些的時間,做到校校無危房,班班有教室,學生人人有課桌凳。」(所謂「一無兩有」)教育部也要求各級政府要把盡快能解決中、小學危房作為一項重要工作列入議事日程,要有一位負責人親自領導,協調各方面的力量,審查落實工作計畫,並組織實施,使學生安心,家長放心,教師和學校領導不擔心。(參見「一無兩有」)
  〔關於掃除文盲的決定〕(通知、指示),是大陸地區中央、國務院對大陸地區掃除文盲工作發布的指示性文件。
  一九五六年三月二十九日,中國共產黨中共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發布了〔關於掃除文盲的決定〕,指出:「掃除文盲是我國文化上的一場大革命,也是國家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一項極為重大的政治任務。」並要求:「二年到三年掃除機關幹部中的文盲;三年或者五年掃除工廠、礦山、企業職工中的文盲百分之九十五左右;五年或者七年基本上掃除農村和城市居民中的文盲,使脫盲率達到百分之七十以上。」又指出,掃除文盲的對象以十四歲至五十歲的人員為主;採取「以民教民」,發動識字的人教不識字的人;要保證學習時間;...
離休費(大陸地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離休費係指大陸地區由其政府按月發給早期參加革命的幹部的生活費用。離休係離職休養的簡稱,只適用於早年參加工作的「老幹部」,有別於一般的退休。
  一九八二年四月國務院頒發〔關於老幹部離職休養制度的幾項規定〕中指出,凡一九二一年七月一日到一九四九年九月三十日各個時期參加工作的老幹部,離休後應照發工資。
  一九八六年十二月三日,國家教育委員會頒布〔關於教齡津貼、護齡(護士工齡)津貼作為計發離休、退休費待遇的通知〕,一九八八年六月二十八日,又與人事部聯合發布〔關於中小學教師工資標準提高的百分之十部分可以作為計發離休、退休費基數的通知〕,提高了離休教師的離休費數額。
  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指大陸地區文化大革命時期,由北京市中學生郭兆英、曲折、王紫萍等十名同學帶頭,在一九六七年十月九日主動去內蒙錫林郭勒草原插隊落戶開端,後又在毛澤東「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很有必要。要說服城裡的幹部和其他人,把自己初中、高中、大學畢業的子女,送到鄉下去,來一個動員。各地農村的同志應當歡迎他們去。」的號召下,在全國範圍內掀起的一場知識青年從城市到農村的大遷徙運動。此運動至一九七六年文化大革命結束才大致停止。
〔教育大辭典〕(大陸地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教育大辭典〕是大陸地區出版的一種大型教育工具書。由顧明遠主編。一九九○年起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全書共分二十五分冊,分十二卷出版。各分冊內容是:教育學、課程和各科教學、中小學校、師範教育、幼兒教育、特殊教育、高等教育、職業技術教育、成人教育、軍事教育、民族教育、華僑華文教育、港澳教育、教育心理學、教育哲學、教育經濟學、教育社會學、教育邊緣學科、教育技術學、教育統計與測量、教育管理學、中國古代教育史(上)、中國古代教育史(下)、中國近現代教育史、外國教育史和比較教育。總計收詞目三萬條左右,共計一千餘萬字。至目前為止,〔教育大辭典〕是中國大陸內容最詳細而全面的一部大型教育工具書。
  南京師範大學附屬中學校址在南京市察哈爾路。前身身為三江師範附屬學校。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由張之洞創設。
  南京師範大學附屬中學數度易名。光緒三十一年(1905)由三江師範附屬學校改為兩江師範附屬學校。民國六年(1917)改為南京高等師範學校附屬中學,於八年(1919)同時隸屬於東南大學,至十二年改為東南大學附屬中學。十七年改稱國立中央大學實驗學校。當時校址均設在四牌樓大學部內。抗日戰爭爆發,校址遷貴陽馬鞍山,改為國立第十四中學,並在重慶和沙坪壩設有附中和分校。三十五年(1946)三校合併遷回南京現址,改為國立中央大學附屬中學。一九四九年改為南京大學附屬中學。一九五二年改為...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