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620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698.3215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九年義務教育目標(大陸地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九年義務教育目標是指義務教育的總目標,通過教育要達到的標準。在中國大陸的教育文件中一般沒有對教育目標進行直接表述,而是以「指導思想」、「教育任務」、「培養目標」等體現出來。
  關於九年義務教育的教育目標,在一九八六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第三條中規定:「義務教育的根本指導思想是使兒童、少年,在品德、智力、體質等方面全面發展。為提高民族素質,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建設人才奠定基礎」。這裡說的根本指導思想,實際上就是實施九年義務教育的目標。
  在一九九二年頒布的九年義務教育課程計畫中,將教育目標具體化為培養目標是:「按照國家對義務教...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一部關於教師的法律。一九九三年十月三十一日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四次會議通過,一九九四年一月一日起實施。此法在中國教育史上第一次以法律形式明確了教師的重要地位。
  [教師法]共九章四十三條,分為:第一章、總則。規定了本法的適用範圍,教師的概念,主管教師工作的部門等內容,並規定每年九月十日為教師節;第二章、權利和義務。規定了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科學研究、學術交流、參加專業學術團體、指導學生、獲取報酬、福利待遇、參與管理和培訓進修方面享有的權利,和在遵紀守法,為人師表、完成教育教學工作、愛護和保護學生、提高思想和業務水準等...
十年一貫制(大陸地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十年一貫制」是大陸地區曾經實行的一種學制,指小學五年、中學五年(初中三年、高中二年)的一至十年級教育由一校完成的學制。在文化大革命前,一九六○年代初實行。一九七八年一月十八日,教育部頒發(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學教學計畫試行草案)並通知,規定多數農村地區的九年制中小學,應有計畫地使一部分具備條件的學校逐步過渡為全日制十年制學校。目前大部分地區已將這種學制逐步過渡到實行「六三三制」和「五四三制」或「五三三制」。
兒童劇院(大陸地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兒童劇院乃專為少年兒童開設,演出適合兒童特點的話劇、歌舞、木偶劇及影劇的專業兒童劇院。在大陸地區歷史最悠久的中國兒童福利劇院,建於一九四七年四月十日,為宋慶齡創辦,院址設在上海,隸屬於中國福利會。該劇院以兒童話劇見長。大陸地區最大的兒童劇院中國兒童藝術劇院,成立於一九五六年六月一日,院址在北京,隸屬國務院文化部。除北京、上海外,其他許多城市也設有這種劇院,如西安兒童藝術劇院,成立於一九五九年十月一日,是大陸地區成立最早的三個兒童劇院之一,並以能歌善舞的藝術風格在兒童戲劇界獨樹一幟。一九六○年七月二日建立了遼寧兒童劇院。一九八四年十月二十九日成立的哈爾濱兒童劇院,既演兒童話劇,也演兒童木偶劇...
東北大學(大陸地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東北大學是一所以冶金類學科為主,兼設文、理及管理類學科的多科性高等學校,一九六○年確定為國家級重點大學,隸屬冶金工業部。校址在遼寧省瀋陽市和平區文化路三號巷十一號,占地近二千六百畝(校本部一千六百五十畝),校舍建築面積五十七萬平方公尺。
  原東北大學創建於民國十二年(1923)四月,當時為東北地區最高學府。十七年(1928)八月,張學良將軍兼任校長。學校初設文、法、理、工四個學院。九一八事變後,學校曾先後遷往北平、西安和四川三台等地,三十五年(1946)五月遷返瀋陽舊址。學校的前身主要是原東北大學工學院,民國二十六年(1937)曾與西遷的北洋工學院、北平大學工學院及焦作工學院合...
少數民族教育政策(大陸地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大陸地區少數民族教育政策係指政府對發展少數民族教育專門採取的特殊照顧和扶持的政策措施。主要有:(1)在中央政府以及有關的各級地方政府的教育行政部門內,設立民族教育行政機構,或設專人負責掌管少數民族教育事宜。(2)以法律規定的形式賦予少數民族自治地方自主地發展民族教育的權力,一些少數民族自治地方頒發的「自治條例」,也都對發展本地區的民族教育事業做了法律規定,以保障少數民族教育的健全發展,避免不利的干擾。(3)重視對各少數民族語言文字、歷史文化、社會經濟的研究,對各民族優良的歷史文化加以發揚與介紹。國家規定在以招收少數民族學生為主的中小學,應有條件的採用少數民族文字的課本,用少數民族語言講課,...
基礎教育發展方針(大陸地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大陸地區基礎教育發展方針,可以一九九三年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的〔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為代表。綱要中明確指出:「基礎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質的奠基工程,必須大力加強」,並指出:「發展基礎教育,必須繼續改善辦學條件,逐步實現標準化。中小學要由『應試教育』轉向全面提高國民素質的軌道,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學、勞動技能和身體心理素質,促進學生生動活潑地發展,辦出各自的特色。」
  在一九九四年發布的〔國務院關於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實施意見〕中具體規定:「到二○○○年全國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包括初中階段的職業教育),即占全國總人口百分之八十五的地區普及九年義務教育。...
  優秀特殊教育工作者獎勵基金是大陸地區為獎勵優秀特殊教育工作者而設的專項基金。一九八五年由中國殘疾人福利基金會設立。其目的是為鼓勵特殊教育工作,促進特殊教育事業的發展。每年頒獎一次;獎勵對象是:教育部門、民政部門、社會團體以及個人舉辦的各類特殊學校(包括盲、聾、弱智學校(班)及肢體傷殘者職業培訓學校等)、兒童福利院、社會福利院和其他傷殘兒童教育單位的先進工作者。獎勵名額分別由國家教育委員會和民政部下達;省、市、自治區教育系統和民政系統的評選與審批工作則各由教育部門和民政部門負責。
中等教育(大陸地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中等教育是指在初等教育基礎上繼續實施的一級教育,包括中等普通教育和中等專業教育。從辦學形式看,這兩類中等教育皆有全日制和業餘之分,後者以成人為主要對象,故亦稱成人中等教育;從層次結構看,中等教育居初等教育之上,高等教育之下,起著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三者加上學前教育共同組成學校教育體系。實施中等教育的學校是各類中等學校。其中,實施普通中等教育的有全日制普通中學和各種業餘中學,並以前者為主。普通中學擔負著為高一級學校培養合格新生以及為社會培養具有一定勞動技能的勞動後備力量的雙重任務。中等專業學校包括各類中等技術學校和中等師範學校,擔負著為國民經濟各部門培養中等專業技術人員的任務。中等教育的品質...
中小學課程改革(大陸地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中小學課程改革是指大陸地區對中小學現行課程的設置和內容的修訂與變更。大陸地區長期以來實行統一的教學計畫、教學大綱和教材。因此,課程改革集中反映在教學計畫、大綱和教材的修訂與變更上。清末興學堂後規定學校教學內容的文件為「課程標準」,一九四九年後曾延用。一九五○年教育部制訂[中學暫行教學計畫(草案)],次年三月通過為[中學教學計畫]。此後,教學計畫變動頻繁,到一九八○年代末中央教育行政部門頒發中學教學計畫十個,小學教學計畫六個,中小學合編的三個;還頒發了許多學科的設置變動通知。同時期頒發教學大綱六套(含課程標準),人民教育出版社編寫出版八套全大陸通用的中小學教材。一九八六年四月,頒布[義務教育...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