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478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92.9322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公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個天體繞著另一個天體做週期性的轉動。如太陽系裡的行星繞著太陽旋轉、各行星的衛星繞著行星轉,皆稱為「公轉」。[例]地球繞著太陽公轉一周所需的時間為一年。
環境教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r Common Future)宣言,呼籲全球對自然環境與弱勢族群的認同與關懷。1992年聯合國召開地球高峰會(Earth Summit),更通過了舉世矚目的「二十一世紀議程」(Agenda 21),把永續發展的理念規劃為具體的行動方案,強調對未來世代的關懷與對自然環境資源有限性的認知,及對弱勢族群的扶助。含括個人發展、社會正義與環境保護的豐富內涵九年一貫課程的課程目標包括人與自己,強調個體身心發展;人與社會,強調社會與文化;人與自然,強調自然與環境等三個層面。環境教育的內涵也包含人與自己、社會及自然三個層面。環境教育藉...
萬有引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方向?這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的?牛頓從蘋果落地的現象中,終於找到了蘋果落下的原因-引力的作用,這種來自地球的無形力量拉著蘋果落下,正向地球拉著月球,月球便圍繞地球轉動,太陽拉著行星,行星便圍繞太陽轉動一樣。(註3) 為什麼感覺不出萬有引力作用這是因為地球上的物體對
昆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昆蟲(insect)1.1 身體構造(註2)1.2 關鍵字1.3 參考書目 昆蟲(insect)在3.5億年前,昆蟲就已經在地球上生存了。牠們的繁殖能力相當強,也具有頑強的生命力,耐飢餓、嚴寒、高溫和乾旱,例如臭蟲在一次吸血後,可以活280天,所以足跡遍及全世界水、陸、空各種環境。昆蟲所需的食物也不多,許多昆蟲食量相當小,一隻米象或豆象從出生到長大可能只需要一粒米。昆蟲不僅善於爬行和跳耀,還能借助風力和氣流做遠距離的遷移。(註1) 身體構造(註2)昆蟲同時也是種類最多的動物,數量超過100萬種。牠們的腳和身體都有...
火箭的原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具小引擎將人造星置入軌道。 軌道物理學想像一顆子彈從槍管水中水平射出,重力作用在垂直方向將子彈拉出地球。如果子彈的水平速度夠大的話,就不會掉到地面,而為維持在軌道上。同理,火箭將人造衛星載至大氣層上方,並使其擁有足夠的水平方向速度,然後釋放於軌道上。 *引用相關文獻*太空百科全書 希瑟庫柏 尼傑漢貝施特著數位教育資源入口網 https://isp.moe.edu.tw/resources/search_content.jsp?rno=1669838火箭的原理
立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站得住腳,生存下去。如:「想要立足在這個科學文明神速的時代裡,唯有不斷努力,不斷研究,不斷革新,才能達到。」
2.站在某種立場。如:「立足泰山之巔而小天下。」
韻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凡某一現象作週期性的反復,通稱為「韻律」。如四季的循環、地球的運轉。
海洋教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的寶貴資源。為達成「臺灣以海洋立國」的理想,涵養以生命為本的價值觀、以臺灣為本的國際觀及以海洋為本的地球觀,國民中小學海洋教育應以塑造「親海、愛海、知海」的教育情境,涵養學生的海洋通識素養為主軸,進而奠立海洋臺灣的深厚基礎。 課程目標國民中小學應塑造「親海、愛海、知海」的教育情境,讓學生親近海洋、熱愛海洋與認識海洋。藉由海洋休閒或參與生動活潑的海洋體驗活動,分享其體驗經驗,從親近海洋歷程,導引熱愛海洋情操與增進探索海洋知識的興趣。從活動與省思中激發熱愛海洋情操,善用海洋、珍惜海洋的各項資源,並維護海洋的生態平衡,積極保育...
槓桿原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觀察、實驗和計算,阿基米德發現了槓桿原理。據說他也曾經說過這樣的豪言壯語:「給我一個支點,我就能舉起地球。」(註1)2. 阿基米德(希臘物理學家和數學家),都是經由觀察得出科學推論的第一人。這是所有科學方法的基礎。開拓了流體靜力學,也研究力學,並發現力矩如何作用和槓桿原理。(註2) 槓桿(註2)槓桿支承在支軸之上,而作用力則施在槓桿的某一支點上,然後利用槓桿的另一部份運動,抬高或克服乘載。第一類槓桿(如橇棍),其支點位於作用力與負載之間,力點離支點越遠就越省力,越近也就越費力;如果兩者支點一樣遠,不省力也不費力,只是改變...
溫室效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陽光以短波形式穿過大氣層進入地球表面,地球吸收後以長波形式輻射回去時,卻會被大氣層中人類活動所排放的大量二氧化碳、甲烷、氟氯碳化物等氣體吸收,又傳回地球,使地表溫度逐漸上升,猶如一個大溫室,稱為「溫室效應」。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