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70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辯口利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形容人長於辯論。漢.王充《論衡.物勢》:「亦或辯口利舌,辭喻橫出為勝。」
討論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就算了事,真正的「討論」應該是指全體參與者處在平等的立足點上,所進行的有目的的談話。常見討論類型有:辯論;論文發表、腦力激盪,甚至有關情意學習的會心團體、感性訓練和角色扮演也可以算在內。討論法不同於其他教學法,根據對此法頗有研究的西方學者-Gall M. D.的認定,所謂討論法必須具有以下五點特性:1. 必須有一群人:這群人最好是六至十人左右,他們各自扮演不同的角色而且彼此影像著。2. 必須有特定的時空:此一時空足以容納上述那群人。3. 必須有一定的溝通程序:此一溝通程序就是博弈理論(Game theory)中所謂的遊戲...
巷語街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築和社會中各色人物的生活,也揭露了王公貴族的奢侈和腐敗。提及辯士形象時,文中有段話:「若其五縣遊麗,辯論之士。街談巷議,彈射臧否。」從這段文字,我們可以約略想見一群伶牙俐齒的辯士,就駐足在五陵街頭,高談闊論種種風流人物的興衰起落,並褒貶品評其善惡得失。後來「街談巷議」被用來指大街小巷中的談說議論,而且一般用於指稱民間的輿論,如:唐代范攄〈雲溪友議序〉文中提到一句俗諺:「街談巷議,倏有裨于王化。」就是說一般民間的輿論有助於君王的施政。
齊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辯論、辯說。《文選.左思.魏都賦》:「天經地緯,理有大歸,安得齊給守其小辯也哉。」
高談雄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言詞豪放不羈,辯論堅實有力。《三國演義》第四七回:「統高談雄辯,應答如流。」《廿載繁華夢》第二八回:「周庸祐與各親朋正自高談雄辯,忽馮少伍走近身旁,附耳說了幾句話。」也作「雄辯高談」。
雄辯高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強而有力的辯論,豪放不羈的言談。《兒女英雄傳》第十六回:「引得那鄧九公雄辯高談,真情畢露。」也作「高談雄辯」。
舌辯之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擅長遊說、辯論的人。《三國演義》第七三回:「今可差一舌辯之士,齎書往說孫權,使興兵取荊州。」
宣揚真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發揚正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劇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激烈的辯論。《元史.卷一八一.元明善傳》:「初在江西、金陵,每與虞集劇論,以相切劘。」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