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97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1.2321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重返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重新返回、投入。如:「重返校園」、「重返演藝圈」。
回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死後若干日,其靈魂返回家門。《里語徵實.卷中下.回煞》引《李笠翁回煞辨》:「人死未卜殯殮之期,先筮回煞之日。」也作「歸煞」。
回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船隻或飛機到目的地後返回出發地。如:「這架飛機到達西雅圖後,稍做停留即刻回航。」
猶太屯墾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猶太民族自二千年前亡國後,人民流離失所。十九世紀末,東歐的猶太人逐步返回巴勒斯坦,建立猶太屯墾區(Kibbutz)。區內居民實驗社會主義的理想,共營共享一切生產成果,以自治、平等為目標,並堅持恢復猶太固有傳統。
不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不返回。《文選.古詩十九首.青青河畔草》:「蕩子行不歸,空床難獨守。」《文選.顏延年.秋胡詩》:「存為久離別,沒為長不歸。」
排患解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以及秦國的計謀,曉以大義。辛垣衍聽了之後如夢初醒,除感佩魯仲連的高見之外,並打消了勸說趙國的念頭,而返回魏國。不久,魏國的公子無忌(信陵君)以計奪取晉鄙軍隊前來救趙,擊退秦軍,解除了趙國的危機。平原君很感激魯仲連的幫助,要封賞他,但是魯仲連再三的推辭,堅持不肯接受。於是平原君設宴款待,準備以黃金千兩用祝壽名義送給魯仲連。魯仲連笑著對平原君說:「士人之所以為天下人所敬重,是由於為人排解禍患、困難、紛爭,而不求報酬。如果要求有所報酬的,那是商人的行為。」於是堅持不拿千兩的黃金,並辭別平原君,離開了趙國。後來「排難解紛」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指為人排除危難,解決紛爭。
杯蛇弓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1) 愈:通「癒」,痊癒。 (12) 闚視:探望。闚,音ㄎㄨㄟ。通「窺」。 (13) 還:返回。 (14) 聽事:古代官府治理政務之所在。聽,通「廳」。 (15) 顧:回頭。 (16) 鈴下:漢代縣級屬吏,職掌內容不詳。 (17) 夷懌:平和喜悅。懌,音|ˋ。 (18) 瘳:音ㄔㄡ,病癒。〔參考資料〕 《晉書.卷四三.樂廣列傳》嘗有親客,久闊不復來,廣問其故,答曰:「前在坐,蒙賜酒,方欲飲,見杯中有蛇,意甚惡之,既飲而疾。」于時河南聽事壁上有角,漆畫作蛇,廣意杯中蛇即角影也。復置酒於前處,謂客曰:「酒中復有所見不?」答曰:「所見如初。」廣乃告其所以,客豁然意解,沈痾頓愈。
見義勇發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見義勇為」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孔子是春秋的賢人,於魯國從政時,魯國大治。後因政治理念與國君不合,周遊列國十三年,卻未受到其他國君的重用。晚年返回魯國,致力於古代典籍的整理,並且秉持「有教無類」的精神,開平民教育的先河,門下有弟子三千人。孔子十分強調「勇」的重要性,例如在《論語.憲問》中,孔子曾說︰「仁者,必有勇。」意思就是說,仁者重視正道而輕忽生命,見到合乎正道的事情,一定會勇於實行。又說「勇者不懼」,即是說勇敢的人無所恐懼。而在所引典源《論語.為政》中,孔子則說︰「見義不為,無勇也。」綜上所述,可知一個君子如果見到正道所當行之事,必然會勇敢地去做,要是因為害怕而不去做,那就不配...
用逸待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以逸待勞」之典源,提供參考。 《孫子.軍爭》三軍可奪氣,將軍可奪心。是故朝氣銳,晝氣惰,暮氣歸。故善用兵者,避其銳氣,擊其惰歸1>,此治氣者也。以治待亂,以靜待譁2>,此治心者也。以近待遠,以佚3>待勞,以飽待飢,此治力者也。無邀正正之旗,勿擊堂堂之陳,此治變者也。 〔注解〕 (1) 惰歸:鬆懈返回。 (2) 譁:音ㄏㄨㄚˊ,大聲喧鬧、吵雜。 (3) 佚:音|ˋ,通「逸」。安閑。
見義敢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見義勇為」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孔子是春秋的賢人,於魯國從政時,魯國大治。後因政治理念與國君不合,周遊列國十三年,卻未受到其他國君的重用。晚年返回魯國,致力於古代典籍的整理,並且秉持「有教無類」的精神,開平民教育的先河,門下有弟子三千人。孔子十分強調「勇」的重要性,例如在《論語.憲問》中,孔子曾說︰「仁者,必有勇。」意思就是說,仁者重視正道而輕忽生命,見到合乎正道的事情,一定會勇於實行。又說「勇者不懼」,即是說勇敢的人無所恐懼。而在所引典源《論語.為政》中,孔子則說︰「見義不為,無勇也。」綜上所述,可知一個君子如果見到正道所當行之事,必然會勇敢地去做,要是因為害怕而不去做,那就不配...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