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015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203.1347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大同小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大同小異」的典源本於《莊子.天下》篇提到惠施的一段話。惠施是戰國名家的代表人物,名家就是邏輯學家,他們的學說很計較邏輯的是非,這一點和莊子超脫逍遙的見解有很大的不同,所以莊子常借惠子的見解來作反例。〈天下〉篇引用惠子這一段話的大意是這樣的:惠施知識雖然很廣博,讀過很多書,但也因此,所知道的道理駁雜,發表的見解也有所不妥。例如他曾分析物的大小同異的觀念:「最大的標準是無法再找出更大的空間了,我們可以稱它為「大一」;最小的標準是無法再找出更小的空間了,我們可以稱它為「小一」。但是這二者是可以互換的。例如「無厚」,既然沒有厚度,應該很小,但我也可以說它像千里一樣地大。再例如天高地卑,我也可以說天如...
諸葛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諸葛亮(181年-234年)[1],字孔明,琅琊陽都(今山東省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漢重要大臣,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散文家、發明家,也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忠臣與智者的代表人物。諸葛亮在世時被封為武鄉侯,死後諡為忠武侯,所以被稱為武侯、諸葛武侯,此外因其早年外號,也稱「臥龍」或「伏龍」。 生平   劉備屯兵新野時,徐庶為幕僚,向劉推薦諸葛亮。劉備三訪其廬,諸葛亮才與其相見,並立刻提出了著名的《隆中對》。即佔據荊、益二州,聯合孫權,對抗曹操,統一天下的建議。深得劉備的讚賞,自此成了劉備主要輔佐。後助劉備敗曹操於...
凱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得勝歸來。[例]今年的世界少棒賽,我國代表隊大獲全勝,凱旋而歸。
總結性評量(summative_evaluation)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及確定學生學習的精熟程度。此種評量評量的範圍較大,大多是以整個教學活動的單元目標為根據,通常是取能夠代表學習內容的樣本來作為試題,因此可從評量結果中檢討得失,以提供往後教學的改進與參考。因此,雖然總結性評量的主要目的是在評定成績,但是也可作為評鑑課程目標和教學效果是否適當的資料。總結性評量的實施方式很多種,除了標準化的成就測驗之外,也可使用教師自編測驗和各種成績的評定方式,如口頭報告、研究報告、實作評量等等。同樣的,總結性評量亦可用於輔導與諮商之中,它可以幫助確定輔導的效果,藉以決定輔導是否繼續,或者是評鑑結果檢討得失,...
桂冠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用桂花、桂葉編成的帽子。古代希臘人用來授予傑出的詩人或競技勝利的人。後人常以桂冠做為光榮的象徵。[例]對古希臘人來說,桂冠雖不值錢,但卻代表很高的榮譽。
比西量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的先驅。3.比奈假設智力會隨著年齡不斷增長,直到成年,因此創用心理年齡(mental age,MA)代表智力高低,他先請了一群不同年齡層的正常兒童做測驗題目,紀錄下不同年齡層可以達對的題目,例如將五歲兒童均能通過的題目整理在一起,十歲兒童均能通過的題目整理在一起,依此類推,一直設計到十三歲,形成不同年齡層可以答對的題目對照表,而測驗過程就可利用對照表了解受試者的心理年齡,再將受試者的心理年齡與實際年齡(chronological age,CA)進行比較,心理年齡高於實際年齡者,智力較高;心理年齡低於實際年齡者,智力較低。...
密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密的堆疊在一起。(註2)2. 密度用來表示同體積物體的輕重程度,就是指每單位體積的物體質量。公式以d代表密度,m代表質量,v表示體積,d=m/v。(註3)3. 物體密度與浮沉關係若物體密度>液體密度,物體必沉於液體下。若物體密度<液體密度,物體必浮於液體面。若物體密度=液體密度,物體可在於液體中任何位置靜止。例如鐵密度大於水,故鐵在水中下沉,木塊密度小於水,故木塊在水中浮起。(註2) 相對密度(註1)1. 相對密度又稱比重,指某物質的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最高的、第一的。如:「首次」、「首富」、「首席代表」。
史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信史家之極則也。」至於文章內容,《史記》的文章可分成兩個部分:前面的正文是人物的生平描述,這部分皆以代表性事件或逸事銜接交雜而成;正文後面會加上作者的評論或感想,通常以“太史公曰”為起頭,內容或有作者的個人經歷,或有對人物的評價,或有收集資料的過程,但仍以評論題材人物的性格與行事為主,這也呼應司馬遷在自序中“究天人之際”的寫作目標自司馬遷創“太史公曰”以來,後代史家多響應。劉知幾《史通·論贊》載“班固曰贊,荀悅曰論,東觀曰序,謝承曰詮,陳壽曰評,士隱曰議,何法盛曰述,揚雄曰撰,劉昞曰奏,袁宏、裴子野自顯姓名,皇甫謐、葛洪...
本我自我超自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在心理動力學中,本我、自我與超我是 由精神分析學家佛洛伊德之結構理論所提出,精神的三大部分。1923年,佛洛伊德提出相關概念,以解釋意識和潛意識的形成和相互關係。「本我」(完全潛意 識)代表慾望,受意識遏抑;「自我」(大部分有意識)負責處理現實世界的事情;「超我」(部分有意識)是良知或內在的道德判斷。 本我本我(英文:id)是在潛意識型態下的思想,(拉丁字為「it」,原德文字則為「Es」)代表思緒的原始程式——人最為原始的、屬滿足本能衝動的欲望,如...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