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63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501.5427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透鏡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透鏡模是由Egon Brunswik提出的整體環境知覺理論,認為環境線索不可能完全反應真實,實質環境提供多樣卻模糊的線索,知覺者必須在意識線索的同時,利用線索對環境的真實狀況作出判斷。因此,環境知覺者並非被動的接受環境訊息,卻是主動搜尋線索,並在豐沛的環境刺激中與自己的過往經驗進行比對與組織的工作,而有意圖地開展自己的道路。
  人們的知覺歷程就像眼睛或攝影機前的透鏡,將環境訊息經過過濾與重新組合而成為有規則且統合的知覺。個人由經驗中學會哪些刺激最能夠正確地反應真實環境,在組織時給予較大的比重。所以,世界並非由觀察所得,而是由許多可信度不同的線索推論構築而來。
分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生物個體在空間上散佈的情形。生物的分布可約略分為三大類,逢機分布指的是生物在空間中任一點出現的機會相等,不會受到其他個體出現與否的影響;均勻分布是個體間保持著一定的距離;而聚集分布則是個體會聚集在一起,或成群出現。
  生物個體的分布是由生物本身的習性,環境中資源或環境因子的分布情形,及生物與其他生物間的交互作用所共同決定的。以動物為例,具領域性的動物會與其他個體保持距離,傾向於均勻分布,而社會性的動物是成群活動的,因此可視為聚集分布。
樣辨識;圖形識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種判定未知訊號或圖形類別之技術;在訓練時,對一群訊號或圖形類別,先儲存一些參數代表它們,當作參考樣本,而後在測試時,對待測的未知訊號或圖形,藉著抽取參數來和參考樣本比對,由比對的結果來判定它所屬的類別。廣泛應用在影像和語音辨認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同【字】(font)。
理想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理想類是指一種概念(concept),這種概念的特性是以一種極端或純粹的形式表現出來,不過理想內容所指的確實內容在現實中卻甚少出現。雖然如此,理想類仍然反映了現實中的某些層面,而且也可以用作對於現實進行判斷、說明與研究的基礎。
  當代社會學家韋伯(M. Weber, 1864~1920)從一位政治史家耶林奈克(Georg Jellinek)借用了「理想類」一詞,以區分歷史與社會科學研究中的「分析概念」(analytical concepts)和「分類概念」(classificatory concepts)的不同。分類概念指的是將一套類似的現象以某一共同名詞來代表,分析概念...
角色模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屬於角色模糊的人,對職業、道德立場、政治立場、宗教信仰,缺乏明確的認定與承諾。這一類的人往往不曾努力探索可供選擇的各種途徑,或是對各種可能的選擇已探索但未做出明確的決定。馬西亞(J.E. Marcia)認為這是青春前期青少年的典特徵。青春前期的青少年尚未確定未來生涯計畫,尚無明確的生涯目標。角色模糊中有些人較敏感於外在環境及他人的影響,較容易改變自己的意見,以期迎合他人的觀點或期望。
8位元的個人電腦,採用金屬氧半導體技術的6502處理器,於1977年上市。其標準配備為4千位元組的記憶體,卡式錄音機為次儲存體及具BASIC語言的唯讀記憶體。於1980年代十分流行,直到IBM個人電腦推出則逐漸淘汰。
文化接觸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在世界上有不同的文化互相接觸,並且實際的交流;在文化形態學與結構主義的觀點來看,文化接觸經常在發生。
  德國文化學派教育家斯普朗格(Eduard Spranger, 1880~1936)認為文化接觸有四種類
1.移民類:透過移民可使高度文化與低度文化漸趨平衡,發展的地區與原始的地區,在文化方面逐漸拉平。移民在歷史中有成就者之一,是歐洲人向美國移民,使歐洲與美國產生了文化關係。農人、商人、工人的移民,也是屬於這個類。2.殖民類:這種類的文化繁殖是靠力量(武力)來達成,同時輔以經濟的擴張,也就是帝國主義的原則,以不同的、公開的、合法的形式外衣,以遂其占領土地或...
隨機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種使用統計觀念的數學模。在此模中的參數或變數由機率分佈函數表示之。
政治態與教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政治態與教育係探討在各種不同的政治組織形態之中,教育制度與政治之關係,以及該教育制度之特徵。政治態又稱為政體。傳統的政治學將政體區分為君主、貴族、民主、專制等態。現代政治學者認為現代國家幾乎都是立憲國家,不論君主或共和體制,其主權都屬於人民。因此現代國家主要的政體,實際上是指民主、獨裁兩種態而言。
  民主政治的基本觀念是國家為人民共有,人民有權參與國家主權的行使。因此必須民主立憲,推行法治,並實施選舉,由人民自由選舉執政者以及立法代表。同時政府必須對人民和議會負政治責任,人民則可運用輿論或政黨以監督政府。
  民主國家的教育目的在於培育優秀公民,兼重學生個性與...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