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56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62.4989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一佛出世,二佛涅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俗以出世為生,涅槃為死。全句意指死去活來。《水滸傳》第三九回:「一連打上五十下,打得宋江一佛出世,二佛涅槃,皮開肉綻,鮮血淋漓。」也作「一佛出世,二佛生天」。
二二八事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為查緝私煙,引起警民對立的案件。第二天,不滿的民眾罷工罷市,包圍長官公署,公署衛兵開槍還擊。由此引發一連串官民對立與省籍衝突的事件,並蔓延到全省各地。當時掌權的陳儀、柯遠芬、彭孟緝等人處置失當,在動亂大致平息的情況下,在各地展開「清鄉」,大肆株連,逮捕無辜。又不經公開審判,逮捕處決民眾,其中有許多是臺籍菁英與知識份子。 結果二二八事件不僅使台灣本地的菁英受到殘酷的打擊,也讓本地人對國民黨的統治懷恨在心。少數的統治階層被簡單地等同於外省人,為日後的族群對立、省籍矛盾埋下苗根。一直到一九九五年二月二十八日,有政府興建的「二二...
唾手可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唾手可得」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三國時代,群雄並起,公孫瓚據有冀州,與袁紹對峙,情勢本大有可為。但在一連串的戰爭之中,公孫瓚敗多勝少,原本的雄心壯志逐漸地消磨殆盡,於是興起了避世的念頭。公孫瓚找到了易守難攻的易京做為據點,將之建築成堅不可摧的堡壘。他先在堡壘的外圍挖掘了十道塹壕,又在其內填起多座高大的土丘,土丘之上再建築高樓,自己便住在當中最堅固、高大的高樓之內。他又在堡壘之中儲存了三百萬斛的米糧,打算休養生息,直到天下大勢底定。有人問公孫瓚為何如此時,他回答說:「當初我以為平定天下,唾掌可決。從今日的形勢看來,並非如此。不妨暫時退守,以待時機。」可惜公孫瓚消極守成的想法,反而讓他...
湯姆克蘭西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本身並沒有從軍的經驗,而由精緻的取材中所得到的情報,以美國軍人的典型,勇氣、愛國心、友情為主題發表了一連串的作品。 主要的作品 《獵殺紅色十月號》 (Hunt for Red October, 1984,又譯追擊赤色十月)最新銳的蘇聯核子動力潛艇「紅色十月號」計畫往美國投誠。得知此情報的美國計畫秘密接收紅色十月號。本作於1990年改編為同名電影。《赤色風暴 》 (Red Storm Rising, 1986,又譯紅潮風暴)因國內的油田受到破壞而發生能源危機的蘇聯決定要侵略中東。為了牽制北約而攻擊了冰島及西德。本作並非傑...
色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白光由一介質進入另一介質時發生折射(如由空氣入射稜鏡),因各色光的光速不同,造成折射角度不同,而分散排列。
引人勝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而不拘小節。但也正因他的不凡,更能體認到亂世中的無奈,所以與當時其他許多名士一樣,也是極好飲酒,常常一連醉個數月,有時還會光著身子在街上遊蕩。晉.郭澄之《郭子》記王忱言:「三日不飲酒,覺行神不復和親也。」也就是說,若有三天沒喝酒,就覺得形骸不受心神的控制,他必須藉著酒才能把自己引領到一種玄妙的境地,喝得爛醉時反而能得到物我兩忘的解放,才能忘卻所有的不滿,拋掉形骸的束縛,真正任心性所為而放縱不羈,故又云:「酒自引人入勝地耳。」後來「引人入勝」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指引領人進入美麗玄妙的境地。。
拼圖法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能夠理解甚至能說明每一組園所提供之資訊,此類學習法使小組去級學習,如拼圖的每個不同部分組合再一起形成一連貫性的圖形,在過程中個別學生須相互倚靠同伴以求小組表面良好,進而促進組員相互依賴、團結。(註1)目錄1 與STAD相似之層面2 與STAD相異之層面3 拼圖法二實施步驟3.1 計畫3.2 實施3.3 評鑑4 參考書目5 關鍵字 與STAD相似之層面(一)學生互助合作並在最後單元小考前理解所學。(二)學生依據能力、性別和文化背景來分組。 與STAD相異之層面(一)教學目標並非特定的事實、概念或技能,而是學生對於觀念(知識...
扒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隱語。指公公與兒媳發生亂倫的關係。《金瓶梅》第三三回:「那旁多口的,認的他有名叫做陶扒灰,一連娶三個媳婦,都吃他扒了。」《初刻拍案驚奇》卷一三:「敢是老沒廉恥要扒灰,兒子憤恨,借這賊名,殺了。」也作「爬灰」。
悶得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心情非常煩悶。如:「近日一連串不順利,讓我心裡著實悶得慌。」《紅樓夢》第八二回:「我那裡是乏,只是悶得慌。」《醉醒石》第一五回:「咱悶得慌,正走出門,巧巧撞著舅子。」
自我效能感理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自我效能感理論2 理論原則3 自我效能感與動機4 參考書目 自我效能感理論 理論原則在個人自我知識和自我規約的各個層面看來,自我效能感可能是影響個人日常生活最有力的因素。所謂自我效能感是個人判斷他自己是否具有潛能來組織和執行一連串的行動,以便達到某一程度的工作表現,換句話說,自我效能感就是個人覺得自己是否有能力做好一件工作的整體性判斷。例如,一位數學教師認為他有辦法把高三學生的微積分課程教學,這樣的信念便是對自己效能感的判斷。同樣地,具有高度自我效能感的校長可能就會認為他們對於學生的學習成就可以具有正面的影響力,...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