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庫查詢時間:921.8824 ms
共 974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邦典,伊.馬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名。他是峇厘島主要的編舞家和峇厘表演學者。他之所以受到注目是因為對於復興諸古老形式表演深具影響力,並將其研究納入他所領導的登帕沙(Denpasar)國家藝術學院(ASTI)的課程中,該校現名為印尼藝術研究所(Advanced School of Indonesian Arts;簡稱STSI)。他在委員會中負責將峇厘表演分為三類:世俗的或商業性的、宗教性的以及神聖性的。同時區分哪些舞蹈是為了旅遊觀光業,哪些是為本地民眾,甚至保護峇厘人把握自己用於儀式和祭典的舞蹈。他曾寫過很多關於峇厘舞蹈的書籍和文章,尤以《甘布》(Gambuh)和《瓦洋旺》(Wayang Wong)最負盛名。
《Cambridge Dictionary of Asian Theatre》.
|
喬姬,伊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名。德裔荷籍舞蹈家。她曾受過達克羅茲(Emile Jaques-Dalcroze)音樂教學法之薰陶,並在魏格曼(Mary Wigman)的舞蹈學校中學習,成為魏格曼舞團重要的成員。稍後與柯特.尤斯(Kurt Jooss)一起工作,還自創舞校。1920年代中期起,與哈洛德.克羅伊茲柏格(Harald Kreutzberg)合作,經常到各地巡演。由於嫁給阿姆斯特丹的記者,很長的一段時間在荷蘭發展。1950年代又回到德國,擔任不同團體的芭蕾教師、藝術總監等職位,包括Abraxas舞團、杜塞爾多夫(Düsseldorf)歌劇院和漢諾威舞團(Hanover)等等。她可謂是二十世紀德國現代舞重量級人物,...
Horst Koegler《The Concise Oxford Dictionary of Ballet》1982.
|
巴哈伊中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巴哈伊中心是巴哈伊教(Baha'i Faith)教務管理中心的正式名稱;分為地方巴哈伊中心(Local Baha'i Centre)和總巴哈伊中心(National Baha'i Centre)。總巴哈伊中心也就是總靈體會(National Spiritual Assembly,參見「巴哈伊教務機構」)的會址。
巴哈伊中心的組織有:祕書處、財務處、文獻處、圖書館、出版處、聚會所、會議室、朝聖賓館;其功能展現了巴哈伊教區對教內和教外的服務理念。 |
塔伊歐尼,保羅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名。義大利芭蕾舞者和編舞家,於十九世紀中期在柏林、倫敦、米蘭和拿破里工作。他生於維也納,其父菲利普.塔伊歐尼(Filippo Taglioni)為其啟蒙之師,接著隨安東尼-路易.古隆(Antoine-Louis Coulon)習舞。保羅於1825年首次獻藝,和他的姐姐瑪麗(Marie)在司圖加搭擋跳雙人舞,演出《澤米與阿左》(Zemire et Azor),並且繼續在當地及巴黎歌劇院(Opéra de Paris)合作演出長達五年之久。1829年在柏林皇家歌劇院(the Royal Opera House)擔任芭蕾舞教師,也在這遇到阿瑪麗雅.嘉斯特(Amalia Galster),最後和她蒂...
Marie-Françoise Christout《Le Ballet Occidental, naissance et métamorphoses ⅩⅥe-ⅩⅩe siècles》1995、Martha Bremser《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Ballet》1993、Anatole Chujoy & P. W. Manchester《The Dance Encyclopedia》1967、Barbara Noami & Cohen-Stratyner《Biographical Dictionary of Dance》1982.
|
沙瓦聖伊莎貝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名。菲律賓塔加洛族人(Tagalog)的節慶舞蹈,因源之於聖伊莎貝爾(Santa Isabel),故名為《Sayaw Santa Isabel》。此舞表演於某些特殊場合,像豐收之後的感恩節、訂婚儀式、婚禮前夕、遶境、復活節遊行等,舞中最值得一提的是,舞者以牽手巾代替牽手,這是昔時菲律賓女性的傳統禮儀,不允許異性接觸,甚至連碰觸指尖都不可;音樂為3/4拍,分AB兩段。
Francisca Reyes Aquino《Philippine Folk Dances Ⅱ》1960.
|
克羅伊茲柏格,哈洛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名。德國舞者、編舞者、舞蹈教師。師從魏格曼(Mary Wigman),1920年代和另一名舞者喬姬(Yvonne Georgi)合作搭檔,在德國各地、歐洲其他國家及美國演出。他的男性舞者角色,使得郝金斯(Erick Hawkins)、李蒙(José Limón)等人在看了他的表演後深受感動與影響,也喜愛上舞蹈,進而投入美國現代舞的行列。1955年他於伯恩(Bern)創辦舞校,1959年後以教學為業,1968年逝世於瑞士。
Horst Koegler《The Concise Oxford Dictionary of Ballet》1987.
|
舒伊娜,瑪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名。她是加拿大的舞者與編舞家。1955年生於加拿大魁北克市。1979年在媒介藝術中心(Galarie Vehicule Art)發表第一齣作品《結晶》(Cristallisation),之後的十二年都是一人總攬編舞者、表演者、導演和服裝設計的工作。為求拓展編舞的可能性,讓各種可能以不同的方式交互作用,遂於1990年創立自己的舞團並嘗試創作群舞。在作品中她經常利用各種聲音、物體、繪畫等媒體來探討肢體本身的動作與聲響。她的舞作有《結晶》(Cristallisation, 1979)、《空間、時間與兩者之外》(STAB, Space, Time and Beyond, 1986)、《天洞》(Les...
國立中正文化中心《加拿大瑪麗.書娜舞團節目單》1994、林亞婷〈與惡魔共舞 ── 瑪麗.書娜〉《表演藝術》1994.12。
|
伊斯卡拉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名。菲律賓維沙揚群島(Visayan)的民俗舞蹈,由莫好省(Bohol)的主要居民莫好南諾人(Boholanos)傳至西米沙密斯(Misamis Occidentall)。《伊斯卡拉舞》並無明確舞步,留給舞者很大的發揮空間,通常在婚慶場合表演,習慣上是婚禮晚宴後,由主持人這一對先行起舞,隨後是新娘和新郎;在新人開始跳舞之前,新郎要拿一杯酒敬新娘,同時喚著新娘冠上夫姓後的新名字;同樣地,新娘也要對新郎如此做。新人跳完舞以後,新郎要向新娘的雙親敬酒,他跪在他們面前,奉上酒並喚他們一聲「媽!爸!」,新娘也要對新郎的雙親如此。第三對跳舞的是新娘的母親和新郎的父親,最後一對是新娘的父親和新郎的母親。所...
Francisca Reyes Aquino《Philippine Folk Dances Ⅳ》1960.
|
伊曼能加那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名。《伊曼能加那舞》(Imanenjana)一詞,在馬達加斯加語中,意為《反抗之舞》,至1863年始為人所注意。當時一般民眾對於前國王拉達瑪二世(King RadamaⅡ)普遍感到不滿,因他受基督教會之壓力而採行的改革,並不切合人民之需求,因而以舞蹈表示抗議。一部分民眾在首都安塔南那里佛(Antonanarivo),身帶甘蔗桿作為抵抗武器,進行舞蹈達數小時之久;另一部分的民眾,則從旁歌唱,並有簡單而節奏快速的音樂伴奏。舞者在當地被稱為拉曼能加那(Ramanenjana),他們則集合於當地之聖石(Sacred Stone)地方,以表示對當地傳教的黑衣教士之厭惡。
W. G. Raffe《Dictionary of the Dance》1964.
|
塔伊歐尼家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家族名。在十八、十九世紀間,為義大利著名的舞蹈家族,出了幾位極著名優秀的舞蹈家及編舞家;如卡羅.塔伊歐尼(Carlo Taglioni)生於十八世紀中葉的杜林(Turin),1782年開始,往來活躍於義大利各大城市的劇院。而卡羅的兩個兒子:菲利普.塔伊歐尼(Filippo Taglioni, 1777-1781)和薩爾瓦多.塔伊歐尼(Slovatore Taglioni, 1789- 1868),均為芭蕾舞蹈史上的重要人物。菲利普是瑪麗.塔伊歐尼(Marie Taglioni, 1804-1884)及保羅.塔伊歐尼(Paul or Paolo Taglioni, 1808-1884)的父親。而...
《The Oxford Concise Dictionary of Ballet》1987.
|
曾經查過此詞彙的人也經常查詢以下字詞: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