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庫查詢時間:171.8758 ms
共 974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赫本,爾.洛伊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名。英國黑人舞者、編舞者。曾受教於倫敦當代舞校(London Contemporary Dance School),師從法伯(Viola Farber),也受其鼓舞,以舞作《Mindless Matter》參加1986年巴黎Bagnolet的國際編舞大賽,贏得首獎,從此他的舞團(Images Dance Company)及舞作受到舞蹈界的關注。他的舞蹈強調速度與精力,挑戰體能極限,尤其喜好透過自己的舞台設計和道具的運用,促使舞者延伸肢體、攀爬、蹦躍,充分發揮身體的潛能。其他作品如《Left of Centre》(1987)、《Tectonics》(1988)等,都是其頗受好評的作品。
Allen Robertson & Donald Hutera《The Dance Handbook》1988.
|
烏伊蘭擬金眼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體延長而側扁,背、腹緣隆起,尾柄細長,喉部中部具稜脊。頭中等大,吻端鈍圓。眼大型,其直徑遠大於吻長。口斜裂,下頜突出,上頜稍可伸出;上下頜、鋤骨及腭骨均有小錐狀齒,舌上無齒。鰓耙細長,具擬鰓;鰓裂寬,鰓膜不相連並在喉峽部游離。前鰓蓋骨後緣具棘1-3枚,主鰓蓋骨無棘。體被櫛鱗,頭側、尾鰭、臀鰭基底上方均被鱗;側線完全延伸至尾鰭後端,側線鱗數60-73,側線上方有鱗列5-6列,側線下方有鱗列15-16列。頭及背部為深褐色或淺褐色,其下則為銀色,其鱗片上有許多銅黑色小斑點,隨魚的增長而增加,尤其以胸部、鰓蓋及頭部更為顯著,最後成古銅色;胸鰭基部有一黑斑。背鰭前緣及末端黑色;臀鰭色淡,不具明顯之黑色緣...
|
巴哈伊教務機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巴哈伊信仰(Baha'i Faith)的教務機構分為兩個系統:管理(the ruled)與學者(或諮詢,the learned)系統。管理的系統是從世界正義院(Universal House of Justice,參見「巴哈伊信仰世界中心」)到全球各國的總靈體會(National Spiritual Assembly),再到各國國內的各地方靈體會(Local Spiritual Assembly)之三層式教務管理系統、世界正義院的職責是制訂或廢除神聖經典上未明訂的律法,綜理全球巴哈伊信仰的教務。各總靈體會的職責在透過集體磋商來指引、統合、協調、促進該國國內個別教友與地方靈體會的各項活動。它...
|
送伊魚,較輸教伊掠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比喻濟助他人,不如教他謀生的技能。
|
〔伊姆洛斯國會圖書館分類法指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伊姆洛斯國會圖書館分類法指南〕是由麥麟屏(Lois Mai Chan)所編修,該書的第一、二版分別於1968、1971年出版,為伊姆洛斯(John Phillip Immroth)撰著之〔國會圖書館分類法指南〕(A Guide to the Library of Congress Classification)。其刊行係鑑於採用〔美國國會圖書館分類法〕之單位日漸增多,而美國各圖書館學研究所均開設國會分類法課程,同時全國性及地方性會議中,亦經常討論到此分類法之相關問題。雖然當時已有數本書籍深入探討該主題,但是內容較偏重理論,而且過於專門。故它主要的目的即為彌補此缺憾,而從實務層面對此分類法...
|
馬立歐,伊.紐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名。印尼人,峇厘島最重要的舞者兼舞蹈創作者之一。最主要的貢獻是樹立《凱比亞舞》(Kebyar)華麗、複雜而有力的舞蹈風格。「Kebyar」字義為「閃電」,是一種快速而富爆發力、驟變拍速和聲量的舞蹈,它的聲音充滿活力,遠勝於舊式的「甘美朗」(Gamelan)音樂。此種舞蹈於1919年已臻成熟,馬立歐在看過一次宮廷演出後即深深地著迷,1925年,他創作《凱比亞杜杜克》(Kabyar deduk,坐著的凱比亞舞),將峇厘舞蹈推至另一個層次。馬立歐從「措碰」(Trompong)演奏中獲得靈感,措碰是用一根木槌敲擊一組銅鑼的演奏,他發展出一種旋轉木槌的打擊法並配合以火焰姿勢,也因此,他必須坐在樂器後邊...
《Balinese Dance in Transition》.
|
伊斯透米納,阿朵替雅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名。她出生於聖彼得堡,俄籍芭蕾舞者,1805年進入聖彼得堡劇院芭蕾學校習舞,即師事法籍芭蕾舞家迪得羅(Didelot),1815年首度出現在聖彼得堡劇院迪得羅的作品《Aics and Galathea》中,爾後成為迪得羅的許多舞作中的首席芭蕾伶娜,較受矚目的演出包括《微風與花》(Zephire et Flore)、《非洲獅王》(The African Lion or Heroism of a Mother)、《巴格達國王》(The Caliph of Baghdad)、《露絲倫與羅密妲》(Ruslan and Ludmila)、《蔻卡席斯的囚犯》(The Prisoner of the Ca...
Horst Koegler《The Concise Oxford Dictionary of Ballet》1987、Margaret Crosland《Ballet Lovers´ Dictionary》1962.
|
伊比利舞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名。根據理查.福特(Richard Ford)在其西元1846年出版的《西班牙采風錄》(Gathering from Spain, 1846)一書中所述,目前名為康巴薩(Comparsa)的西班牙《民族方舞》(National Quadrille),無疑的乃是《伊比利舞》(Iberian Dance)的遺留物。這種舞蹈,有如古斯巴達人和印度人舞蹈一樣,即使在休閒時,也仍舊保持了一種戰鬥精神。舞者以劍擊盾來打拍子,如果其中有人欲表現他對羅馬人之鄙視,就在眾人之前,作一狀極可笑的單足急速旋轉。福特在書中,並對其西班牙旅途所見之舞蹈,有所敘述:「由舞者八人表演,手持響板,應笛聲與鼓聲而舞。四周成群...
W. G. Raffe《Dictionary of the Dance》1964.
|
楚伊茲克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名。為中世紀時期亞美尼亞(Armenia)之一種特殊的默劇舞。通常在葉勒凡(Erivan)地方之大廣場,為皇室婚禮而表演。在此種場合中,舞者大都手牽手,圍成一個大圈子。《楚伊茲克舞》並非由職業舞者表演之正規舞蹈。其後則加入了由十三世紀以來,重新興起之教堂讚美詩改編而成的歌曲(Sharakan)。其中亦有詩人所作之散文與韻文之合璧。舞曲稱為《哈波班》(Haberban),共有八首四行詩。
W. G. Raffe《Dictionary of the Dance》1964.
|
伊慕蘭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名。菲律賓潘加西納(Pangasinan)地方的示愛舞蹈。Imunan字義為嫉妒,描寫一男二女間的三角戀愛,舞中男子試圖取悅兩位女孩,而這兩位女孩則使盡渾身解數以引起男子的注意;男子周旋於兩女孩之間,向她們大獻殷勤,並先後逐一與之跳舞,最後三人甜蜜而和睦地共舞。
Francisca Reyes Aquino《Philippine Folk Dances Ⅱ》1960.
|
曾經查過此詞彙的人也經常查詢以下字詞: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