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830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張口結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張口結舌」這個成語是用來形容一個人恐懼慌張,或理屈說不出話的樣子。在《莊子》的〈秋水〉篇中有記載一段戰國時名家公孫龍和魏國公子魏牟的對談:公孫龍認為自己最通達事理,博聞善辯,勝過所有口才好、學識高的人。但當他聽到莊子的言論卻覺得困惑,無法理解,於是問魏牟是否是因為自己的學識不足?魏牟認為公孫龍就像井底之蛙,見識淺薄,眼界狹小。這樣以管窺天、以錐指地是無法通曉莊子言論的玄妙之處,要他別再試圖理解,免得就像邯鄲學步,非但沒有學成,反而將自己原有的學問失去了。公孫龍聽了魏牟的話後,「口呿而不合,舌舉而不下」,意思是說嘴巴張開而合不攏,舌頭舉起卻放不下,也就是張口結舌,一句話也說不出來。典源又見《莊...
泥牛入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近義:一去不返,石沉大海,杳如黃鶴,杳無音信,杳無蹤影辨似: 「泥牛入海」及「杳如黃鶴」都有失去蹤影、毫無消息的意思。 「泥牛入海」多用於事物,但亦可用於人,前面常加如同、好像等動詞;「杳如黃鶴」則一般用於人。 泥牛入海 杳如黃鶴 辨似例句 ○ ㄨ 畢業後我到處寄應徵信,但就像~般,毫無回音。 ㄨ ○ 照片中的四個人原本都是很好的朋友,但一場誤會之後,其中兩人竟都~,斷了訊息。
依樣畫葫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宋臣陶穀博學多識、文筆很好,擔任翰林院學士一職多年,一直期望能受到重用,可是幾次晉升為宰相的人,往往文筆不如他,名譽和聲望也都在他之下。他心裡很不平,於是要他的朋友在宋太祖面前推薦他,並認為自己在翰林院任職多年,為國家盡心盡力,應當升職。但宋太祖並不重視文學,認為翰林院學士所草擬的典章制度,只是拿前人的舊本來改動字句,就像俗話說的依照葫蘆的樣子畫葫蘆罷了,哪裡需要盡什麼力?陶穀知道後就在翰林院的壁上寫下一首詩,自嘲只能「依樣畫葫蘆」,不能有所作為。後來「依樣畫葫蘆」被用來比喻一味模仿,毫無創見。
瞭如指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斯乎!」這句話則是說:若真有人能說出禘禮的確實情況,那他就是個知禮的人,如此,則對於治理天下的方法,就像對自己手掌般清楚而且易於掌握。後來「暸如指掌」這個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對事情的狀況了解得非常清楚。
前功盡棄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右臂的射箭本領,但是你今天射柳葉百發百中,卻不善於休息,等一下疲倦了,一箭也射不中,就會前功盡棄。』就像你現在打敗了許多國家,取得許多土地,功勞很大。又即將要出兵經過周王室的所在地去攻打魏國,如果這一仗不能取得勝利,就會前功盡棄了。所以你還是假裝生病,不要出兵的好。」典源又見《戰國策.魏策三》。敘述秦昭王三十二年時,秦國派穰侯魏冉攻打魏國,包圍首都大梁。魏國大夫須賈向穰侯說:「魏國現在發動三十萬精兵駐守大梁,秦和楚、趙三國聯軍,是絕不可能攻下大梁的。一旦攻城失利,也會對您不利,您以前的功業一定要全部報廢了。」穰侯聽了覺得很有道理,便從大梁罷兵而去。「前功盡棄」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指以前辛...
人飢己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看到別人受飢餓,就像自己受飢餓一樣。語本《孟子.離婁篇下》:「稷思天下有飢者,由己飢之也。」原形容為政者應有仁愛、慈悲的胸懷,關懷人民疾苦。如:「我們應本著人飢己飢的精神,賑濟在地震中受害的災民。」
一五一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2.《崇禎本金瓶梅》第一回:「(伯爵)於是手舞足蹈說道,這個人有名有姓,姓武名松排行老二,先前怎的避難在柴大官人莊上,後來怎的害起病來,……一五一十說來,就像是親見的一般。」
滄海遺珠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釋義2 出處3 翻譯4 近義5 反義6 造句 釋義賢才被埋沒,不見知於時。 出處唐書狄仁傑傳:「閻立本召訊,異其才,曰:『仲尼曰:觀過知仁君可謂滄海遺珠也』」。 翻譯閻立本接見狄仁傑,對其才華感到驚異,說:「孔子說觀察一個人犯錯的原因即可推知他是否是個有仁德的人,你就像是被埋沒在大海中為被人拾取的明珠啊!」 近義懷才不遇 卞和泣壁 反義棄瑕錄用 兼容並蓄 蛟龍得水.............. 造句他的專業知識豐富,卻未被錄用,真令人有滄海遺珠之憾。
烏煙瘴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瘴氣,山林間因溼熱蒸鬱而成的毒氣。「烏煙瘴氣」形容人事渾濁、氣氛不諧,就像黑色的煙霧,有毒的瘴氣。※◎語或出《兒女英雄傳》第二一回。後亦用「烏煙瘴氣」形容環境汙穢不潔。
明知故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說:「蓋不識好惡,如童稚,如醉人,雖有罪可赦,若知而故犯,王法不可免也。」意思是說:一個人不明是非,就像小孩子和醉漢,如果犯錯,還可以原諒;但是如果是已經知道不對了,還去犯錯,那就應該受法律制裁。這裡的「知而故犯」就是「明知故犯」的意思。後來「明知故犯」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明明知道不對,卻故意去做。在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卷一五.德山志先禪師》也有「知而故犯」的說法。「明知故犯」不一定單指犯法而言,泛指一切明知事情是錯的,卻故意去觸犯的行為。如明代鄭若庸《玉玦記》第二二齣:「正是明知故犯,也因業在其中。」又如《文明小史》第四○回:「人家尚且替我們那般發急,我們自己倒明知故犯。」都是...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