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321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93.7358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創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建立、設立。《文明小史》第四○回:「女子也同男子一般,生在地球上就該創立事業,不好放棄義務。」
國立中壢高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個學生」是壢商校長、老師的責任。「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怕缺乏信心的師長」。在壢商,沒有一個學生是可以放棄的,不能有一個學生是「教室的客人」;因為不要忘記學生是在學習,會粗心、會忘記、也會小錯不斷,老師要接受學生會犯錯的事實,這樣才顯示教師在教育上的重要價值。尊重生命的要點是:不將存有生命的個體,區分為有用與無用,或是有價值與無價值的生命,而給予差別的對待。尊重生命的唯一理由~因為他是生命,重視弱勢團體的特殊教育,就是對生命的尊重。相信透過教師積極的參與,改變學校的環境,可使身心障礙的學生在自然環境中獲得支持,發揮其潛能,...
柯鐵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鐵國山總統」,改元「天運」,向百姓徵收糧食並約定維護治安。明治29年(1896)總督府發動攻擊,柯鐵放棄鐵國山,逃往深山,次年往嘉義溫水溪(今嘉義中埔)依附黃國鎮。(註1,2)1989年,總督府開出三大條件招降柯鐵:為自衛及維持治安,允許四大頭各保有三十人的部屬。總督府每月發給四大頭各三十圓,部下一百二十人各十圓。撤退駐鐵國山的日軍守備隊,把此地還給柯鐵。(註3)但是談判還未談成,柯鐵就病死了。(同註1)柯鐵死後,鐵國山的統領由簡水壽繼任,不久遭到日方藉故消滅。 相關文獻 《重修臺灣省通志‧人物志》雲林斗六人。有膂力,善...
精思熟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存與利益關係,然後說明秦之攻魏絕對是弊多於利,要穰侯「熟慮之而無行危」,也就是希望穰侯再次慎重思考,放棄攻打魏國。後來這兩個詞語被合用成「深思熟慮」,用來說明凡事要仔細而深入地考慮。
箕裘相繼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克紹箕裘」之典源,提供參考。 《禮記.學記》記問1>之學,不足以為人師,必也其聽語乎。力不能問,然後語之,語之而不知,雖舍2>之可也。良冶之子,必學為裘;良弓之子,必學為箕3>。始駕馬者反之,車在馬前。君子察於此三者,可以有志於學矣。 〔注解〕 (1) 記問:背誦學問,在課堂上講說。記問之學指沒有自己獨到見解的學問。 (2) 舍:同「捨」,暫時放棄。 (3) 箕:畚箕。以竹篾或柳條編成,用以盛土的工具。
痛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悲痛惋惜。[例]對於他放棄一片美好前程而誤入歧途,我們感到十分的痛惜。
不暇暖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魯人,主張消弭戰爭,平等互愛,由於戰國時期各國之間大大小小的征戰不斷,墨子於是奔走四方,說服各國君王放棄戰爭。他們汲汲於行道,以天下為己任,一生都為天下生民而到處奔走,所以才會有「孔子無黔突,墨子無煖席」之語。整句話的意思是說:孔子落腳處的煙囪都還沒被熏黑,他就得離開趕到別的地方;墨子坐的席子都還沒變暖,他也要起身離開了。每天生火煮飯必須用到的煙囪沒被熏黑,表示停留的時間極短;席子無法坐暖,表示根本沒有可以坐著休息的時間。後來「席不暇暖」這個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奔走極為忙碌,沒有休息的時候。
理情諮商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去思考問題。遠期:此為積極的目標,協助當事人改變其生活哲學,使得當事人能以理性的思考去處理問題,並且放棄各種絕對性的需求,而以身心和諧的適應性去生活。(註1) 理情諮商法之條件 當事人特質自我興趣社會興趣自我引導容忍彈性接納不確定性科學化思考自我接納冒險非理想主義者自我負責 當事人認知當事人須了解是自己製造出困擾,並且深知自己是有能力去改變困擾解決問題。當事人了解人格問題是源自於非理性以及絕對性的觀念。需要去反駁並且駁斥當事人的非理性觀念,直到當事人能運用理性觀念來思考事情。利用認知、情緒以及行為的改變,來使得理性的哲學...
九仞一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功虧一簣」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周武王滅了商朝,安定天下,聲威顯赫,四方蠻夷都來進貢。西方有個叫旅的國家,進貢了幾隻土產的獒犬。召公奭害怕武王玩物喪志,勸王繼續修德慎行,重視賢能,不要珍惜異物,以盡安定國家和保護人民的責任。如果不注意小節,最後會連累大德,就像堆積一座土山,已堆到九仞,只差一簣土了,卻不肯覆上去而放棄,功敗垂成,這實在太可惜了。「功虧一簣」出現在這席話中,比喻事情只差最後一步,卻因未能堅持到底而前功盡棄。
舍己從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放棄自己的意見或利益,而尊從他人。《書經.大禹謨》:「稽于眾,舍己從人。」《孟子.公孫丑上》:「大舜有大焉,善與人同,舍己從人,樂取於人以為善。」也作「捨己就人」、「捨己從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