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316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469.8908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流行於廣東潮安、汕頭一帶和福建南部的種。形成於明朝中葉,當時稱為「潮調」,保留很多唐宋以來的古樂曲和明代弋陽腔的唱法。
音樂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音樂、戲類型。二十世紀在英國和美國流行的一種舞台。它是一種融合民謠歌(ballad opera)、早期的滑稽(burlesque)、及由白人扮黑人歌曲的巡迴消遣(minstrel shows)的表演類型。有些演出也可以稱為音樂喜,例如:理查羅傑(Richard Rodgers)和奧斯卡哈姆斯登(Oscar Hammerstein)所編的《奧克拉荷馬》(Oklahoma!)。至於近代知名的音樂作品大多都不是喜性質,例如:艾倫包柏立(Alain Boublil)及克勞得勳柏格(Claude-Michel Schoeberg)所編的《悲慘世界》(Les Misérables)。大多數...
J. P. Mobley《Dictionary of Theatre and Drama Terms》、Don Michael Randel Ed.《The New Harvard Dictionary of Music》1986.
音樂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音樂類型名。音樂戲出自華格納(R.Wagner, 1813-1883)的音樂哲學觀念和美學理想。他的樂和傳統歌不同,非常注重藝術表現之綜合形式(Gesamtkunstwerk)。音樂、詩、文學、戲和視覺藝術均為一表現之整體,同時舞台的設計及布景燈光也同等重要。因此樂不因偏重音樂而不顧及戲之文學性,同時也不為遷就戲而犧牲音樂。並利用主導動機(Leifmotif)的作曲技巧來連貫音樂與戲之邏輯性發展。著名的華格納樂包括:《尼伯龍的指環》(Der Ring der Nibelungen)、《崔斯坦與伊梭德》(Tristan and Isolde)、《名歌手》(Die Meister...
Don Michael Randel Ed.《The New Harvard Dictionary of Music》1986、康謳《大陸音樂辭典》民國六十九年。
歌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兼具音樂、歌唱、舞蹈的戲
聖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名。中世紀的聖蹟,與神秘(Mystery Plays)、寓意(Morality Plays)皆為宗教。教士們利用它作為道德和教誨的宣傳,有時他們會用一個古老的傳說故事作為的藍本,然後重新編排故事的情節,以適合教會的道德教訓。聖蹟通常穿插舞蹈和啞,並在教堂或修道院內演出。中世紀流傳下來的聖蹟較著名的有由洛賓漢的故事編成的《洛賓與馬利安》(Robin and Marian)、聖女貞德(Jean d´arc)、浮士德的故事(The Doctor Faust Story)、唐璜(Don Juan)等。
W. G. Raffe《Dictionary of the Dance》1964.
倫敦當代舞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團。該場的成立,是導因於瑪莎葛蘭姆(Martha Graham)1954年倫敦的首演,這次演出極為不成功,不單觀眾不捧場,連舞評家也一致大放貶辭,因為這次演出是英國人首度接觸到葛蘭姆脫離古典芭蕾,現代舞草創的初期;但當時一個英國的芭蕾舞迷羅賓.侯沃(Robin Howard 1924-1989),卻由衷地同意葛蘭姆所認為的現代舞比芭蕾有更大的表現空間,侯沃在1963年嘗試再次邀請「瑪莎葛蘭姆舞團」赴英演出,這一次終於獲得舞評人及觀眾的迴響,侯沃同時安排葛蘭姆對一些赴美的英國舞者作免費教學指導,兩年之後,第一個赴美取經的英國舞者艾蓮.歌柏利(Eilen Gropley)同葛蘭姆舞團的一些成員...
舞團提供。
小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種小型的歌舞。一般以通俗的歌舞、生動的臺辭,和輕鬆、活潑的方式來娛樂觀眾,西元一八五○年由法國最先倡導。
鄔柏塔舞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團,於1973年由德國匹娜.包許(Pina Bausch, 1940-)創立,目前約有三十一個固定團員,團員國籍多達十六個國家。匹娜.包許被譽為當代最具影響力的編舞家,1940年出生於德國萊茵工業區索林根巿(Solingen),十四歲進入福克旺學校就讀,師承柯特.尤斯(Kurt Jooss)。1959年進入紐約茱莉亞學院,隨保羅.泰勒(Paul Taylor)、荷西.李蒙(José Limón)、安東尼.都鐸(Antony Tudor)等大師習舞。並加入保羅.薩那薩多和唐雅.佛依兒(Paul Sanasardo and Donya Feuer)的舞團。同一時期亦受聘加入「新美國芭蕾舞團」(N...
國立中正文化中心節目單 1997及Horst Koegler《The Concise Oxford Dictionary of Ballet 1987》.
薰衣草色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名。編舞、構思與作曲均由菲利普.達格利(Filippo d´Agliè)完成,首演於1653年義大利的杜林,演員除了編舞者自己外,尚有一些沙沃伊公國的王子們。故事敘述小愛神邱比特(Cupid)因受騙而被剝奪看所有美麗東西的權利,他傷心極了。在仙后朱諾(Juno)的召喚下,彩虹仙子伊瑞絲(Iris)出現了,為了取悅小愛神,她展示所有的顏色,邱比特選了由粉紅與灰色混成的淺紫色(薰衣草色),它成了「真心與永恆之愛」的代表,這也是仙后最喜愛的顏色;然而頑皮的邱比特更將所有的花朵、植物、人類與裝飾等,全轉變成淺紫色。此首演不久後,在法國皇后的要求下,又在法國演了一次。此時達格利已編了近二十支舞,深...
Horst Koegler《The Concise Oxford Dictionary of Ballet》1987、Riccardo Mezzanotte Ed.《The Simon and Schuster Book of the Ballet》1979、Martha Bremser Ed.《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Ballet》1993、Lincoln Kirstein《Four Centuries of Ballet》1984.
國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國立的戲院。可供舞臺、歌、舞蹈等表演的大型場地。我國國家院於西元一九八七年十月正式開幕啟用,與國家音樂廳合稱為「國家兩廳院」,原隸屬教育部國立中正文化中心,二○一四年四月轉由隸屬文化部轄下「國家表演藝術中心」之演出場館,位於臺北市中正區中山南路二十一之一號,觀眾席有四層樓,共一千五百二十二席。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