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69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劇種     
瀏覽人次:270 收藏人次:0
戲曲藝術的種類。根據不同的藝術形式,可分為話劇、戲曲、歌劇、舞劇等。依表現手段,可分為木偶戲、皮影戲等。戲曲根據起源地點、流行地區、藝術特色和民族特點,又可分為越劇、川劇、秦腔、粵劇等,這是目前應用最廣的定義。
    
瀏覽人次:20037 收藏人次:8554930
穀物、瓜果、蔬菜等的種子。如:「菜種」、「穀種」、「種仁」。
人的族類。如:「白種人」、「黃種人」。
事物的類別。如:「種類」、「物種」、「種別」、「兵種」、「各種款式」。
膽量或骨氣。如:「有種就別跑!」、「他做事非常帶種。」
生物的延續。如:「絕種」、「傳種」。
生物學上最基本的分類單位。如:「界、門、綱、目、科、屬、種。」
量詞。用於計算人或事物類別的單位。如:「兩種人」、「三種花色」、「各種情況」。
植栽,指把種子或秧苗的根埋在土裡,讓它生長。如:「種樹」、「種花」、「種菜」、「種茶」、「種植」。
注入體內。如:「接種」、「種牛痘」。
    
瀏覽人次:16231 收藏人次:8741100
非常、十分、猛烈。如:「劇痛」、「劇烈」、「劇毒」、「劇寒」、「劇暑」。
戲。如:「話劇」、「劇情」、「喜劇」、「悲劇」、「劇場」。
歌仔戲     
瀏覽人次:3792 收藏人次:165230
一種民間戲曲。流行於閩、臺地區。明末閩南的錦歌、採茶曲、車鼓弄等民間藝術傳入臺灣後,吸收本地的民歌、說唱,並受京戲、四平戲的影響,逐漸發展成為獨立戲種。初期常在空地演出,稱為「落地掃」。主要曲調為七字調、大調、哭調、雜念調等。伴奏樂器以殼仔弦、大廣弦、月琴、臺灣笛為主,伴以鑼鼓等打擊樂器。今日在大陸閩南龍溪、薌江一帶,流行的歌仔戲,是由臺灣傳過去的。
國劇     
瀏覽人次:1746 收藏人次:200075
舊時流行於中國各地的劇種。有近兩百年歷史,清末以北京最為盛行,故稱為「京劇」、「京戲」。民國改北京為北平,稱為「平劇」。以漢調的西皮、徽調的二黃為主要唱腔,同時也吸收其他唱腔,如崑腔、吹腔、梆子腔、羅漢腔等,也稱為「皮黃戲」。表演上唱、做、唸、打並重,且融入武術技巧,多用虛擬性動作。內容則以歷史故事為主,服裝考究,色澤鮮麗,具有獨特風格,對各地的劇種影響很大。由於地區與藝術風格的不同,故分有許多流派,以京派、海派為兩大支。
唱腔     
瀏覽人次:1020 收藏人次:427626
戲曲演員歌唱時的曲調。各地方戲曲因所使用的方言不同,其唱腔曲調亦各異其趣。每個劇種或曲種都有一定的唱腔,同一唱腔又因演員行腔的不同而形成各種流派,如京劇中有譚派、汪派及孫派等。
京劇     
瀏覽人次:745 收藏人次:200074
流行於北平的劇種。參見「國劇」條。
崑腔     
瀏覽人次:482 收藏人次:0
流行於大陸地區江浙一帶的劇種。始於元代,最初是江蘇崑山一帶民間所流行的清唱腔調,故稱為「崑山腔」。明嘉靖年間,魏良輔以崑山腔為基礎,綜合我國各地方腔調,揉合南北曲,以笛、管、笙、琵琶、鑼鼓等為樂器,旋律婉轉細緻,擅長抒情,有「水磨調」之稱,為集南北曲大成的時曲,是明代到清中葉以前我國主要的戲曲腔調。由於所唱的是曲牌,故稱為「崑曲」;因以江南蘇州崑山一帶的語言演出,故也稱為「崑劇」。
梨園戲     
瀏覽人次:402 收藏人次:0
流行於大陸地區福建省南部及臺灣等地方戲曲劇種之一。梨園戲為現存閩南語系中最古老的劇種,流行的區域除閩南之外,尚包括臺灣及南洋一帶,它的表演形式和音樂,都保存著很多古老風格。採用南管音樂做為主要曲調。曲調牌名有許多與南北曲相同,因而被認為是宋元南戲的遺音。梨園戲的角色原分生、旦、淨、末、丑、貼、外,故舊稱「七子班」,角色中以生旦為主。大約清代以前即已在泉州流行,大致上可分為「大梨園」與「小梨園」,前者以成人為主,後者以童伶為主。梨園戲的劇目,大梨園的上路和下南及小梨園,各有擅演的所謂「十八棚頭」,各具特色。即使是相同的劇目,三者在表演形態上,亦有所不同。
崑曲     
瀏覽人次:383 收藏人次:107968
流行於大陸地區江浙一帶的劇種。參見「崑腔」條。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