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69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吉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種戲曲劇種。流行於吉林。主要的腔調有柳腔和咳調,角色分行與京劇大致相似。
黔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流行於貴州省貴陽、畢節、安順、遵義等地區的戲曲劇種。由曲藝文琴(一種用揚琴伴奏的說唱形式)發展而成。初期稱為「文琴戲」,西元一九五八年始定名為「黔劇」。
蹦蹦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北平方言:(1)瓢蟲。(2)一種輕便的三輪汽車,行駛時發出響亮的突突聲。(3)一種舊社會裡的高利貸。也稱為「蹦蹦兒錢」。(4)流行於大陸地區華北、東北一帶的劇種。參見「蹦蹦兒戲」條。
祁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流行於湖南衡陽、邵陽,廣西桂林、全州等地的劇種。有四百多年的歷史,包括高腔、皮黃、崑腔等唱腔,以高亢激邁著稱。分為永河、寶河兩大派。
崑山腔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流行於大陸地區江浙一帶的的劇種。參見「崑腔」條。
廣東大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流行於粵語地區的劇種。參見「粵劇」條。
高甲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流行於閩南一帶的劇種。相傳源於清初閩南的宋江戲,演員常穿大甲,在廣場高臺上跳桌子,故得名。後吸收平劇劇目及表演形式,其角色分生、旦、丑、北(淨)、雜五類。唱工方面伴奏以南管為主。也稱為「戈甲戲」、「九角戲」。
岔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岔曲為中國北方曲藝單弦演唱中的一部分,源於清初滿族八旗子弟的日常娛樂,乾隆時期流行於北京。屬於八角鼓中較原始且常用的曲牌聯套體的曲調,多置於曲頭和曲尾,可單獨演唱,多分為平岔、慢岔、起字岔、垛字岔、西岔、數岔等多種曲調。清末民初以後,岔曲常作為單弦演員在演唱正式曲目之前加演的小段。
三腳採茶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流行於客家人的劇種。由山歌發展而來。最初以一丑、二旦的對唱表演為主,內容簡單,插科打諢,多為即興表演。臺灣光復後,受大陸戲劇影響,內容增加了歷史故事及客族的民間傳說,戲劇規模也擴大。
柳子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流行於山東、江蘇、河南一帶的劇種。屬於北方的弦索音樂系統。由元、明以來中原地區的俗曲,流傳至山東西南部,吸收弋陽腔、青陽腔,逐漸發展而成。以三弦、笛、笙為主要伴奏樂器。音樂委婉動聽,適於表現細膩複雜的思想感情。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