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庫查詢時間:31.2491 ms
共 21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導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引導趨向。如:「師長們用心將誤入歧途的學生導向正途。」
|
目標導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標導向」是指學習者的學習動機因目標的性質而不同。有些學習者學業表現傑出,其動機是為了肯定自己的聰明才智;有些人的動機是為獲得社會讚賞;也有人是想增進自己的實力。
安姆斯(Carole Ames)針對「目標導向」這個概念做一系列的分析與研究。認為不同的目標性質促使個體採取不同的動機信念,因此不同的目標結構引導不同的動機、及相關的認知信念與行為表現。這就是「目標導向理論」的核心概念。換言之,類似的成就表現或者失敗,對個人而言,其背後的動機與所代表的意義可能不盡相同。 「目標導向」是學習動機目標理論的主要研究取向之一。注意點是:個人努力追求的目標是什麼?這些不同性... |
表現目標導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表現目標導向」是學習動機信念的一種,其意義是:學習者的學習動機是為「表現」。重視個人能力在團體中的相對地位與自我價值感,透過教師的各種教學評量,凸顯與肯定個人的能力水準,而達成社會所期許與認可的目標。因此學習者傾向於挑可以成功而避免失敗的工作環境或工作挑戰,以維持自尊並贏得重要他人的讚許。亦即學習動力來自想獲得好成績,以證明自己的能力,並獲得他人的認可。因此其成就行為的特徵是:可以獲得好成績的情境積極參與。反之則逃避之,以避免傷害自尊,視自己能否勝任來選擇工作的難易度,而努力學習是一種獲得別人讚賞的手段。
狄衛克(Carol S. Dweck)認為不同的目標導向會涉及相關的... |
問題導向學習模式(Problem-based_Learning_Model)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起源2 問題導向學習之內涵3 問題導向學習之理論基礎與學習模式4 問題導向學習教學設計 起源問題導向學習始於1950年代美國的Case Western大學及1960年代加拿大的McMaster大學 (Barrows & Tamblyn, 1980),立基於發現學習 (discovery ...
|
價值導向的模式抉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美國社會學者帕森斯(T. Parsons)在他提出的社會行動論(A general theory of social action)中,認為社會體系(social system)中的角色行為,乃是透過五種配對形成的價值導向的抉擇而表現,他稱之為「價值導向的模式抉擇」,或簡稱之為「模式變項」(pattern variables)。一個人在開始行為表現之前,必須先對兩個極端不同的行動方向作一個價值的選擇,此五種「模式變項」為:
1.情感性對情感中性(Affectivity v.s. Affective Neutrality):指行動者與別人接觸時,必須考慮究應付出多少情感成分,多... |
衝突處理導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衝突處理導向」指當事人在面臨衝突時,所可能採行的解決方式。有關衝突處理導向的學說,是由湯瑪斯(Kenneth W. Thomas)發展而成。湯瑪斯認為衝突當事人在面臨衝突時,可能從競爭、合作、妥協、逃避或適應等五種解決方式中,擇一而行。如下圖所示,這五種方式的選擇,端視衝突當事人堅持自己利益和顧及對方利益的程度而定。
1.競爭:只顧自己而不考慮別人的反應,是一種「我贏你輸」的導向。 2.合作:雙方共同合作,以求雙方皆滿意的反應,是一種「雙贏」的導向。 3.妥協:彼此退讓,以謀求和平共存的反應,是一種「有輸有贏」的導向。 4.逃避:不... |
自我學習;自我導向學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自我學習(self-learning)和自我導向學習(self-directed learning;以下簡稱自導學習)都是指學習者主動執行的個別學習,兩者的略微差異在於前者比較偏向日常用語,後者則是源自學術領域的用語。另外,在英文用字方面,源自希臘字的「autodidaxy」和「autodidacticism」,也是自我學習或自我教育之意。 自導學習的哲學概念源自於美國心理學家Abraham Maslow的「自我實現」需求層次說,以及Carl Rogers的人本學習論──主張個體具有主動及持續自我發展的傾向。具體理論建構則在Cyril O. Houle於1961年出版《探索的心靈》(Th...
Knowles, M. S. (1975). Self-directed learning: A guide for learners and teachers. Englewood Cliffs: Prentice Hall/Cambridge.
郭麗玲(2002)。成功自我導向學習與五行。台北市:秀威資訊。 鄧運林(2000)。開放學習與自我導向學習。隔空教育論叢,12,27-46。 |
成果導向的教育(或,成果導向教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成果導向的教育(Outcome-Based Education;OBE)源自一九八○年代中期美國有幾個州開始推展,旋即在九○年代初期成為美國教育改革的重要思潮與方案,也推廣到澳洲、南非、香港等地區實施。OBE的推動促使學校教育更重視學生學習成果,並要求教師要為學生的學習全權負責,但可能因為理念上的爭議、受到誤解或實施遇到障礙,這股風潮並未延續到廿一世紀,儘管如此,成果導向教育的理念及實務仍有值得我國教育界參考之處,尤其OBE特別重視的標準本位成就測驗(standards-based assessment),至今仍然盛行不衰。 美國學者William G. Spady在1981年率先提出...
李坤崇(2009)。成果導向的課程發展模式。教育研究月刊,186,頁39-58。
|
逃避的目標導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逃避的目標導向」是指學生的學習動機是逃避的、消極的。亦即學生不願意認真的投入學習,凡事希望愈輕鬆愈好。這是負向的動機信念,用逃避的方式來因應課業要求。因此學生持著費力氣愈少愈好的學習態度,必要時不惜以逃避、拖延、抄襲的方式來應付教師的要求。因此這些學生不認同也不重視課業學習。
在安姆斯(Carole Ames)與尼可斯(John G. Nicholls)一九九二年對目標導向進行系列研究後,遂引發其他學者的興趣並加入相關研究,尤其在目標導向如何分類方面。除了原來的兩種類別之外,學者們發現另一種「工作逃避的目標導向」;這類型的學生不用心於課業、躲避教師的要求、被動的認知參與、喜... |
學習目標導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學習目標導向是動機信念的一種,意指學習者的學習動機是為「學習」而學習。採取這種目標導向的學生,肯定學習的意義與價值、努力強化自我效能,其學習行為是朝著發展新技能、為改進自己的能力水準而努力不懈,並相信成功是努力學習所累積而來的。所以對學習工作持正向而積極的態度,且學習興趣是內發的、能主動的參與學習,並思考如何更有效的解決問題。
安姆斯(Carole Ames)一九八二年把「學習的目標導向」命名為「精熟的目標導向」(mastery goal orientation);另尼可斯(John G. Nicholls)一九八四年則稱為「工作目標導向」(task goal orienta... |
曾經查過此詞彙的人也經常查詢以下字詞: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