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029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形成     
瀏覽人次:1956 收藏人次:0
構成,演變完成。如:「胚胎形成」。晉.干寶《搜神記》卷七:「始見於建安,形成於黃初,文備於太和。」
形成性評量     
瀏覽人次:21529 收藏人次:706618
形成性評量(Formative Assessment)是在教學活動進行中,對教師的教學安排以及對學生的學習表現所進行的評量。其用意在提供教師教學與學生進步情形的回饋資料,指出教學安排上的缺失,或是學生學習的問題,以便實施學生的補救教學,或是改變教師的教學計畫。通常是在教學進行的過程中進行評量,且多是認知方面的表現。評量工具多視教學需要而設計,可以是教師教學行為評定量表,或是學生學習行為的評定量表,或是學生作業、學習單撰寫狀況,或是教師課堂上的口頭考問,教師的教學實際演示,或是學生課堂的學習表現,問題回答或是討論反應等等。
形成性評鑑     
瀏覽人次:5280 收藏人次:0
  在一個方案確定之前,對各項問題加以評鑑,以修正並改善方案,稱為形成性評鑑。
  此項概念由史克立文(M. Scriven)於一九六七年發表的〔評鑑方法論〕(The Methodology of Evaluation)一文中所提出。他認為評鑑可能幫助當事者確定已完成的方案是否為各種方案中最進步,且最值得採用的;也可能在方案形成過程中提出有關的問題,以協助改進方案。前者為總結性評鑑,後者則為形成性評鑑。形成性評鑑發生在方案形成的過程中,包含需求評估、方案設計、方案實施和推廣計畫等項目,為使方案不斷改進,須歷經試用、評估、修正的程序。通常其花費的資源比總結性評鑑為多。
  簡...
形成性評量(formative_evaluation)     
瀏覽人次:4208 收藏人次:0
屬於教學效果評量方式的一種。形成性評量的理論基礎是:教學歷程要和評量歷程相互結合,才能達到改進教學的目的,提高學習效果。其主要目的是不斷提供回饋給學生和老師,對教師而言,可以使教師了解教學效果以便有改進的依據,有助於調整教學和實施補救教學措施;另一方面回饋可以提供學生了解自己的進步情形,並提出需要修正的學習錯誤。簡單來說,形成性評量具有指引的功能,指引教師應該教學哪些部分,補足哪些內容,也指引學生哪些缺失與不足。
語言形成     
瀏覽人次:1148 收藏人次:0
  語言形成論,可分為兩種:一為「先天決定論」(innate determinism),一為「環境論」(environmentalism)。
  先天決定論有兩種學說:
  1. 先天語言能力說(innate linguistic ability theory):由語言學家杭斯基(Noam Chomsky)所提出,認為決定幼兒能夠說話的因素不是經驗和學習,而是先天遺傳的語言能力。其理論根據為:
  (1)兒童獲得語言的過程在四歲內就能完成,在這樣有限的時間內能掌握語言的基本語法現象,不可能是歸納過程的結果。
  (2)語言是一種有高度組織性的抽象系統,而...
維度形成模式     
瀏覽人次:564 收藏人次:0
維度形成模式(Dimensions forming mode)目錄1 定義2 內容說明3 關鍵字4 參考資料 定義鑑於前人的研究,同時考慮到近年來出現的5個對教學設計理論與實踐影響較大的附加因素―― 模式目的; 模式應用背景; 設計者在應用模式時所具備的經驗水準; 模式採用的理論方法; 模式服務的學習任務的類型,埃得蒙玆分6個層面提出了教學設計比較的框架。首先要確定4個基本比較維度: 理論定向; 知識類型; 所需專業知識; 理論起源。 內容說明理論定向:處方性還是描述性確定一個教學設計模式的基本方向很重要。模式可以是描述...
習慣形成     
瀏覽人次:520 收藏人次:0
  「教育即習慣形成」或「教育即制約」(Education as Conditioning)是二十世紀生理心理學(Physiological Psychologies)——包括桑代克(E.L. Thorndike, 1874~1949)的聯結論(Connectionism)及華生(John B. Watson, 1878~1958)等人的行為主義(Behaviorism)的教育主張。這一派學者相信人類行為的最簡單模式,就是「刺激—反應間的聯結」(Stimulus-Response Connection, 簡稱S-R聯結);而所謂的「習慣形成」就是經過長期所養成的不易改變的行為方式。他們認為習慣...
團體形成     
瀏覽人次:375 收藏人次:0
  團體形成是由多數人聚合在一起的歷程。形成的因素有多種:或是由於個人想要參加一個團體,為了達到一個目的;或是為了得到某些利益,甚至為了對抗一種威脅或勢力,以增加自己的力量;或者是由於增加和別人接觸的機會,以縮短個人與別人之間的距離,而得到一種隸屬感;或者由於若干人感到彼此情意相投,覺得志同道合,而組合在一起。
  團體形成在開始時多由少數人發起,再各自延攬更多的人而人數逐漸增加;並由開始時的簡單而無定式的聚合演變成有固定的趨向和方式。在團體具有相當規模後,可以發現其在形成過程中的一些必然現象,如確定了共同的目的;團體中各人員的職分或任務,團體規章,團員的某方面的行為類型,每個團員對...
形成假設     
瀏覽人次:293 收藏人次:0
  形成假設乃是指能針對許多實驗觀察所得之結論加以概括性的歸納推論,使人易於掌握其間因果關係的能力,為統整科學過程技能之一。例如在悶熄蠟燭的實驗中,將玻璃瓶蓋在燃燒著的蠟燭上時,不久蠟燭便熄滅。此時你可能做如此推理:「這根蠟燭之所以熄滅乃因為瓶內空氣所含的氧氣已經用盡的緣故」。根據這種推論所形成的假設就是:「瓶內空氣中的氧氣用盡時,蠟燭的火焰熄滅」。
  往往所形成的假設不一定是正確的,為證實假設的正確與否,通常需設計許多實驗的方法,由實驗來分辨那些證據可支持,那些則不能支持所形成的假設,最後根據觀察的結果再修正假設。例如:上述悶熄蠟燭的實驗中,必須在蠟燭熄滅之後,試驗留在瓶內的氣體...
形成     
瀏覽人次:289 收藏人次:0
木本植物產生次生組織的側生分生組織,如維管束形成層,介於木質部與韌皮部間,細胞不斷分裂,向外生成韌皮部,向內生成木質部,使莖不斷加粗。木栓形成層則位於周皮內。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