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700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是否     
瀏覽人次:1284 收藏人次:1075618
1.對或錯。宋.蘇軾〈申省乞不定奪役法議狀〉:「乞取孫尚書及軾所議付臺諫給舍郎官定其是否,然後罷其不可者。」
2.對不對、是不是。表示然否的疑問副詞。《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二二回:「我未曾到過外國,也不知他的說話,是否全靠得住。」
    
瀏覽人次:35603 收藏人次:16443042
用作動詞,表示肯定的意思。如:「他是男人」、「地上都是水」。
表加強語氣。如:「是誰偷的?」
對、正確。與「非」相對。如:「是非黑白」、「積非成是」、「實事求是」。
答應之詞。如:「是,我這就去。」、「是,我馬上就來。」
贊同。如:「是古非今」、「深是其言」。
事情。如:「國是」。
指示代名詞。等於「這」、「此」。如:「是日」、「是可忍,孰不可忍?」
用在句中,使賓語提前。如:「惟命是從」、「惟利是圖」。
    
瀏覽人次:33695 收藏人次:5301709
2.助詞。表示詢問的語氣。[例]可否、是否、知否
艾瑞克森(E._Erikson)人格發展論     
瀏覽人次:126299 收藏人次:2654185
這就大錯特錯了。此時是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衝突期,因為這期間孩子開始認識人了,當孩子哭或餓時,父母是否出現則是建立信任感的重要問題。信任在人格中形成了"希望"這一品質,它起著增強自我的力量。具有信任感的兒童敢於希望,富於理想,具有強烈的未來定向。反之則不敢希望,時時擔憂自己的需要得不到滿足。艾瑞克森把希望定義為:"對自己願望的可實現性的持久信念,反抗黑暗勢力、標誌生命誕 生的怒吼。"兒童期(1.5~3歲):自主與害羞和懷疑的衝突這一時期,兒童掌握了大量的技能,如,爬、走、說話等。更重要的是他們學會了怎樣堅持或放棄,也就...
否極泰來     
瀏覽人次:113670 收藏人次:9932578
03.《醒世恆言.卷九.陳多壽生死夫妻》:「細詳籤意,前二句已是准了。第三句雲開終見日,是否極泰來之意。」
囫圇吞棗     
瀏覽人次:88258 收藏人次:8543128
「囫圇吞棗」原作「渾崙吞棗」。《碧巖錄》卷三記載了一段故事:有位僧人問趙州和尚是否曾親見過南泉大師?趙州打了個比喻,回答說:「鎮州出產大蘿蔔頭。」本來這位僧人問趙州時是別有用心的,想不到趙州不直接回答他的問題,打了比方。這番對答,表面上看來真是無味,直堵人口,害得這位僧人才一開口,卻只換得瞪大眼睛,不知如何接下去。趙州此番回答若是聽在有智慧人的耳內,恰如電光石火,一聞便透徹心靈。否則,想破頭了也不知所云。有人以為鎮州出產大蘿蔔頭,天下人皆知,趙州去參見南泉,也是天下人皆知。這位僧人明知故問,所以趙州才會如此回答,不跟他囉嗦。恰如曾經有僧人問九峰和尚:「是否見過延壽和尚?」九峰回答說:「山前的麥...
守株待兔     
瀏覽人次:67167 收藏人次:2882926
很勤快,生活雖不富裕,倒還過得去。他的田裏種有棵樹,有一天在耕田時,他看見一隻兔子奔過來,沒看準前方是否有障礙,便一頭撞到樹幹上死了。農夫因此不勞而獲地得到一隻兔子。回到家後,農夫心裡想著:如果都可以這樣得到撞死的兔子,就可以不用再辛苦耕作了。從此,他整天枯守在樹幹旁邊,以求兔子自己送上門來。可是,之後再也沒有任何一隻兔子撞到樹幹上,而農夫的行徑卻在宋國被傳為笑柄。 暗喻:這是思想家韓非子在闡述君王治理人民要合時宜,來建立適當的政策與設施所舉的一則故事。他認為君王不可一味地遵循古法,以為古代聖人的政策就是好的,而不管適不...
邯鄲學步     
瀏覽人次:51438 收藏人次:4481574
《莊子.秋水》有一段戰國時名家公孫龍和魏國公子魏牟的對話。公孫龍認為自己通達事理,博聞善辯。但當他聽到莊子的言論卻覺得困惑,無法理解,於是問魏牟是否是因自己的學識不足?魏牟則以為公孫龍像井底之蛙,見識淺薄,眼界狹小,所以無法通曉莊子言論玄妙之處。就算花工夫去學習,也只能學得皮毛。因此勸公孫龍別再試圖理解,免得到了最後不但不能學得莊子的學問,反而喪失了自己原有的學問,就像戰國時燕國有位年輕人,因為羨慕趙國首都邯鄲人走路的姿態,所以前往學習。結果不但沒學成邯鄲人走路的美姿,連自己原來的步法都忘了,最後只有爬著回去。後來「邯鄲學步」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模仿不成,反而失去自我。
瓜田李下     
瀏覽人次:46378 收藏人次:2244975
因此要儘量避開一些會引起別人猜疑的舉止。這種舉止就像走經瓜田,如果彎腰去整理鞋子,就難免會讓人懷疑:是否在借此來掩飾偷摘瓜果的行為呢?同樣的,走到李子樹下,如果舉手來整理頭上的帽子,難免會讓人起疑:是否在借此而偷採樹上李子呢?如果我們走經瓜田不納履,來到李樹下,不正冠,自然就不會引人猜疑了。後來就從這首詩演繹出「瓜田李下」這句成語,成為「惹人嫌疑」的代稱。
樂不思蜀     
瀏覽人次:38927 收藏人次:2471382
蜀漢亡後,後主劉禪被送往洛陽,司馬昭設宴待禪,作蜀漢故技於前,禪樂在其中,司馬昭因而問禪:「是否思蜀?」禪答:「此間樂,不思蜀。」典出《三國志.卷三三.蜀書.後主禪傳》裴松之注引《漢晉春秋》。後比喻樂而忘返或樂而忘本。如:「拉斯維加斯為美國的觀光勝地,常使觀光客流連忘返,樂不思蜀。」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