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300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1224.1796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一闡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教指不具有佛性,永遠不能解脫成佛的眾生。為梵語icchantika的音譯。意譯不具信或斷善根。《能顯中邊慧日論》卷一:「斷善根者名一闡提。」
情緒勞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女性必須隨時管理自己的情緒,面帶微笑,提供乘客親切服務的特殊勞動現象,即為一顯例。不論對同事或客戶,永遠必須面帶笑容,耐心地提供服務,情緒勞動為企業帶來優良的業績與良好形象,但卻是無酬勞回報的工作。註1 參考資料註1:王振寰.瞿海源主編,《社會學與台灣社會》(臺北:巨流,2009三版)。
蜷川實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with Ninagawa Mika」(2006.2 Index communications)「永遠之花」(2006.10 小說館) 個人攝影展1997.03「Walk3」[銀座Guardian Garden]1999.06「Baby Blue Sky」[新宿Konica plaza]1999.11「女神の島のクリスマス」[原宿Nadiff]1999.12「French kiss」[原宿Rocket]2000.12「Pink Rose Suite」[原宿Rocket]2000.12「Sugar and Spice」[...
辯同河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口若懸河」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口若懸河」原作「懸河寫水」。晉朝的郭象是玄學的集大成者,喜好《老》、《莊》,十分有才學,能言善辯,口齒伶俐,曾為《莊子》作注,流傳於後世。在《世說新語.賞譽》中,記載一段太尉王衍對郭象的評語,他說:「郭象說話議論時,就像山上直瀉而下的瀑布,源源不絕的灌注而下,好像永遠不會枯竭的樣子。」後來「口若懸河」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比喻說話滔滔不絕,能言善辯。出現「口若懸河」的書證如宋.趙蕃〈贈耆英見過〉詩四首之一:「髯曾暇能過我,誦詩口若懸河。」
吳若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企管)愛來愛去(散文)愛情,只是極短篇﹖(有聲書)多情男人愛流浪(散文)愛要有點乖有點壞(散文)明天永遠值得盼望(散文)誰能讓男人付出真心(散文)好想打開愛情箱子(小說)抓住你要的幸福(散文)啟動心靈程式(散文)超人氣戀愛講座(少年小說) 評價「掌握幸福趨勢的e世代生活家」 個人網頁 http://www.wretch.cc/blog/eric599責任編輯 魏曼伊109601002
命面提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得分辨善惡得失。為了怕他們迷失方向,我不僅當面告誡他們,還用手提拉著他們的耳朵,詳細地叮囑,希望他們永遠記住我的吩咐。」後來「耳提面命」這句成語,就從詩中「匪面命之,言提其耳」演變而出,用來比喻懇切教誨。
感人心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形容使人深受感動。如:「他那感人心脾的英勇事蹟,永遠為大家所懷念。」也作「感人肺腑」、「感人肺肝」。
前事不忘,後事之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這也是先聖先賢們安定國家的方法,你為什麼要這樣呢?」張孟談答道:「我察看古往今來的歷史事件,知道君臣永遠無法共享權勢,真這樣做的,未曾有過好結局。前人的教訓,正可作為我們的借鏡啊!」趙襄子在他的堅持下也只好答應。張孟談於是辭掉官職,並把名下所有封地獻還,然後就在負親這個地方耕作自足。在此事中,張孟談表現出的智慧與趙襄子表現出的英明,正因為他們能如張孟談所說:「前事之不忘,後世之師。」把歷史的教訓轉化成自己的借鏡。後來「前事不忘,後事之師」被用來指記取過去的經驗教訓,可作為今後行事的鑑鏡。
裝模做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形,真法無相」。若不能明白法空的真諦,執意於各種幻化的虛相中追索,最後將被狐精妖魅等不實之物所迷惑,永遠無法見到佛之究竟,反而落入旁門外道中。此處禪師所謂的「作模作樣」,是指勤下工夫,苦心經營,極為堅持的模樣。後來「裝模作樣」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但語義轉化成用來指故意做作,不是出於自然的表現,如清代小說《三俠五義》第六四回:「小弟此番前來,一來奉旨欽命,二來包相鈞諭,三來大哥的分派。故此裝模作樣,扮成這番光景,遍處找尋二哥。」就是這個意思。
時乖運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時運不濟,處境不佳。元.無名氏《娶小喬.頭折》:「爭奈我時乖運拙難前進,幾時能彀朝帝闕受君恩?」明.無名氏《貧富興衰》第三折:「你時乖運拙遭磨障,你處交友無終始,斷義疏親絕故鄉,將三教惡言謗,怎生得全家富貴,永遠榮昌?」也作「命乖運拙」。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