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067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580.0596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司空見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司空見慣目錄1 出處2 故事2.1 解釋3 詞義3.1 相似詞3.2 相反詞4 例句 出處唐.劉禹錫《詩》:高髻雲鬢新樣妝,春風一曲杜韋娘,司空見慣渾閒事,斷盡蘇州刺史腸。 故事司空李紳於京城罷官,他非常羡慕劉禹錫的名氣,常邀請他到家中,擺上厚筵席,喝酒喝到盡興時,就讓美麗的歌妓唱歌祝酒。劉禹錫在酒桌上做了一首詩:高髻雲鬟宮樣裝,春風一曲《杜韋娘》;司空見慣渾閒事,斷盡江南刺史腸。意思是這樣豪華的歌舞場面,司空是見慣了,但我這江南刺史卻感到十分激動。司空經常看到,不覺得奇怪了。 解釋比喻經常見到某種事物、情況,習慣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貫穿。《史記.卷一二九.貨殖傳》:「北鄰烏桓、夫餘,東綰穢貉、朝鮮、真番之利。」明.徐弘祖《徐霞客遊記.卷五上.滇遊日記二》:「北有小山綰塢口,廬舍懸其上,是曰塘,東西南皆迴峰環之。」
飛黃騰達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飛黃騰達」原作「飛黃騰踏」。韓愈,字退之,是唐代古文運動的領導者,他主張「尊崇儒學,攘斥佛老」,反對繁采寡情的駢體文,提倡明道致用的散文寫作。得到當時知名文人柳宗元、劉禹錫、白居易、元稹等人的響應,終使唐代的古文運動蔚為風潮。除了在文體、思想方面的改革與貢獻,韓愈的作品內容富,形式多變,不但立論鮮明,語言平易,且取譬新穎,雖用古人的思想卻不引經據典,為古文創作另闢了一條新的途徑,正是其提倡的古文運動的最好實踐。同樣的精神,亦反映在韓愈勤奮嚴謹的治學態度上。〈符讀書城南〉這首詩,正是韓愈為了勉勵他的兒子韓符能勤奮向學所寫的。在詩中韓愈強調了為學的重要性,他認為人之所以為人,正是因為有學問,治...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旺盛、盛大。[例]充沛、沛然、
爐火純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相反詞:羽毛未
舉足輕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者,於是和他一起回去見劉秀。劉秀很高興,不但宴請劉鈞,還寫了一封詔書給竇融說:「你將河西治理得物富民、兵強馬壯,使百姓能安居樂業,這些功績我都聽說過,只可惜兩地相隔太遠!見到劉鈞之後,我已經知道你的心意。現今益州被公孫述占領,天水則被隗囂占據,如果和他們打起仗來,勝敗關鍵就掌握在將軍你的手上,只要一舉腳,不管是放在左邊或右邊,就有輕重的分別,將會影響兩邊的情勢。」後來「舉足輕重」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所居地位極為重要,一舉一動皆足以影響全局。另外《史記.卷九二.淮陰侯列傳》記載,因為龍且被齊王韓信殺死,項王害怕,於是派武涉前去見韓信說:「當今二王之事,權在足下。足下右投則漢王勝,...
得過且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趣的傳說:元.陶宗儀《南村輟耕錄.卷一五.寒號蟲》中記載:在五臺山上有一種鳥,每當春夏,全身羽毛絢麗滿,相當美麗。這時牠的叫聲聽起來好像得意地說:「鳳凰不如我!鳳凰不如我!」可是到了秋冬時,牠的羽毛全部脫落,變得十分難看。這時牠的叫聲聽起來就變成了:「得過且過!得過且過!」所以人們稱牠作「寒號蟲」或「寒號鳥」。
一飯千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飯千金目錄1 1.出處2 2.語譯3 3.故事內容4 4.相似,相反詞4.1 相似詞4.2 相反詞5 5.例句 1.出處<史記。淮陰侯列傳>:韓信少貧,有漂母見其飢而飯之,及為楚王,召所買食漂母,賜千金 2.語譯比喻受恩之後有能力了,給予厚的回報 3.故事內容無 4.相似,相反詞 相似詞隕首結草,肝腦塗地 相反詞落井下石,過河拆橋,忘恩負義 5.例句接收別人的幫忙或指導,我們應當要一飯千金,切莫忘恩負義
青黃不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2.《元史.卷二三.武宗本紀二》:「隨處路府州縣,設立常平倉以權物價,年收糴粟麥米穀,值青黃不接之時,比附時估,減價出糶,以遏沸湧。」
高風亮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高風」:《後漢書.卷二八下.馮衍傳》開歲發春兮,百卉含英。甲子之朝兮,汩吾西征。發軔新兮,裴回鎬京。陵飛廉而太息兮,登平陽而懷傷。悲時俗之險阸兮,哀好惡之無常。棄衡石而意量兮,隨風波而飛揚。紛綸流於權利兮,親雷同而妒異;獨耿介而慕古兮,豈時人之所憙?沮1>先聖之成論2>兮,3>名賢之高風4>;忽5>道德之珍麗兮,務6>富貴之樂耽。遵大路而裴回兮,履孔德之窈冥;固眾夫之所眩兮,孰能觀於無形?行勁直以離尤兮,羌前人之所有;內自省而不慚兮,遂定志而弗改。欣吾黨之唐虞兮,愍吾生之愁勤;聊發憤而揚情兮,將以蕩夫憂心。往者不可攀援兮,來者不可與期;病沒世之不稱兮,願橫逝而無由。 〔注解〕 (1)...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