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88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93.7563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莫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獎”;2001年法國“Laure Bataillin(儒爾‧巴泰庸)外國文學獎”;2002年首屆“鼎文學獎”,“‘茅台懷’人民文學獎”,法國“法蘭西文化藝術騎士勛章”;2005年第十三屆意大利“NONINO(諾尼諾)國際文學獎”;2006年日本第十七屆“福岡亞洲文化獎”;2007年“‘福星惠譽杯’《十月》優秀作品獎”;2008年香港浸會大學世界華文長篇小說獎“紅樓夢獎”等。2012年10月11日,莫言因為其「以幻覺現實主義融合了民間故事、歷史與當代」[8]而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成為首位獲得該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籍作家。 ...
疏瀹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疏通洗滌。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神思》:「是以陶文思,貴在虛靜,疏瀹五臟,澡雪精神。」
江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江水中央。唐.白居易〈琵琶行〉:「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三國演義》第四九回:「聘立在船頭,大叫:『承相旨:南船且休近寨,就江心拋住。』」
力均勢敵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勢均力敵」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勢均力敵」這個詞語,一般用來指稱雙方勢力與情勢相當。在《逸周書.卷八.史記解》中有段話:「昔有南氏有二臣貴寵,力勢敵,竟進爭權,下爭朋黨,君弗禁,南氏以分。」其中的「」通「均」,和「敵」字一樣都是等同的意思。整句話是說:以前在有南氏這個國家,有兩個臣子極受君王寵信,雙方權勢相當,為了勝過對方,兩人於是各自結黨營私,明爭暗鬥,最後終於導致國家分裂。後來「勢均力敵」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指雙方力量情勢相當,不分上下。「勢均力敵」一語,有時亦作「力均勢敵」,如《尹文子》逸文:「兩智不能相救,兩貴不能相臨,兩辯不能相屈,力均勢敵故也。」便是描述...
惡稔貫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德,同德度義。受有臣億萬,惟億萬心。予有臣三千,惟一心。商2>罪貫盈,天命誅之。予弗順天,厥3>罪惟4>。予小子夙夜祗懼,受命文考,類于上帝,宜于冢土,以爾有眾,厎天之罰。天矜于民,民之所欲,天必從之。爾尚弼予一人,永清四海,時哉弗可失。 〔注解〕 (1) 典故或見於《左傳.宣公六年》。 (2) 商:朝代名。約當西元前十六世紀至前十一世紀,為商湯滅夏後所建立的國家。建都亳(今河南省商丘縣),經多次遷移,後盤庚都於殷(今河南省安陽小屯村)。傳至紂,被周武王所滅。商朝的農業、手工業、文字都相當發達。青銅器和甲骨文在世界文化史中,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 (3) 厥:同「其」。 (4) 惟:...
丹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比喻登科及第的人。《宋史.卷二六三.竇儀傳》:「馮道與禹有舊,嘗贈詩,有『靈椿一株老,丹桂五枝芳』之句。」
陶甄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製造陶器所用的旋盤。後世多以陶工轉動旋盤製器,比喻聖王治理天下。《晉書.卷二二.樂志上》:「弘濟區夏,陶甄萬方。」也作「陶」。
道合志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行道德,不清不留;主為仁義,不高不止,此其所以不遇也。堯溷,舜濁,武王誅殘,太公討暴,同濁皆麤,舉措齊,此其所以為遇者也。 〔注解〕 (1) 典故或見於三國魏.曹植〈陳審舉表〉。 (2) 虞舜:上古帝王舜的稱號。姓姚,名重華。因建國於虞,故稱為「虞舜」或「有虞氏」。性至孝,堯用之,後受禪為天子,都於蒲阪(今山西省永濟縣)。在位四十八年,南巡,崩於蒼梧之野。傳位於禹。亦稱為「大舜」。 (3) 太公:即太公望呂尚。字子牙,東海人。本姓姜,其先封於呂,從其封姓,故稱為「呂尚」。周初賢臣,年老隱於釣,周文王出獵,遇於渭水之陽,相談甚歡,曰:「吾太公望子久矣。」因號「太公望」。載與俱歸,立為師。...
放達不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諧:談話風趣、幽默。 2、「不羈」:《史記.卷八三.魯仲連鄒陽列傳.鄒陽》是以聖王制世御俗,獨化於陶之上,而不牽於卑亂之語,不奪於眾多之口。……今人主沈於諂諛1>之辭,牽於帷裳2>之制,使不羈之士與牛驥同皁3>,此鮑焦所以忿於世而不留富貴之樂也。 〔注解〕 (1) 諂諛:音ㄔㄢˇ ㄩˊ,逢迎阿諛。 (2) 帷裳:車子的帷幔,有障蔽的功用。此借指姬妾及左右內侍。 (3) 牛驥同皁:比喻賢愚不分。皁,音ㄗㄠˋ。見「牛驥同皁」。
黃鐘長棄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結果來解開心中的迷惑。文中屈原說他不知該怎麼做才是對的,覺得世間汙濁不清,輕薄的蟬翼被認為是重的,千卻是輕的,可用以校正音律的樂器遭到毀壞拋棄,才質如瓦釜卻發出如雷巨響,直似妖怪作聲,庸人在職;善於毀謗別人的人位居高位,賢能的人才卻沒有名聲。屈原以「黃鐘」比喻賢士,「瓦釜」比喻讒人,感嘆小人得志,世間沒人了解他的廉潔堅貞。後來「黃鐘毀棄」用來比喻賢才不被重用。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