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951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156.2457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籌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謀劃。《三國志.卷二八.魏書.鄧艾傳》:「艾籌劃有方,忠勇奮發,將十數,馘首千計。」《儒林外史》第三五回:「望先生悉心為朕籌劃,不必有所隱諱。」
大逆不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書.卷八.宣帝紀》十二月,平通侯(陽)〔楊〕惲坐前為光祿勳有罪,免為庶人。不悔過,怨望,大逆不道,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泛指其他尊貴的神。《漢書.卷一.高帝紀上》:「吾子,白帝子也,化為蛇,當道,今者赤帝子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冤屈。《禮記.月令》:「殺必當,毋或枉橈。」《史記.卷五三.蕭相國世家》:「上已橈功臣。」
憂心如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憂心如焚」原作「憂心如惔」,出自《詩經.小雅.節南山》。這是一首在西周末年用以諷刺當時太師尹氏的詩,尹太師位極人臣,深受君王的重用,卻不能替人民謀福祉,貪汙亂政,使國家陷入危難。「憂心如惔,不敢戲談。國既卒,何用不監?」是說每個人對於國家目前的情勢都憂心忡忡,對於尹氏的威赫,也不敢戲玩談笑,國家將滅,而位高權重的尹太師怎麼不好好行使自己的職責呢?「惔」是燒灼的意思,詩人使用「憂心如惔」形容人民對國家情勢的焦慮,內心如被火燒灼般。後來「惔」改用成「焚」,也是燒灼、焚燒之意,「憂心如焚」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非常焦急憂慮。出現「憂心如焚」的書證如三國魏.曹植〈釋愁文〉:「予以愁慘,...
改過自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西漢時,有一個名醫叫淳于意,他被人誣告,要把他押解到長安審判。淳于意的女兒緹縈一路跟著父親的囚車來到長安。到了長安,緹縈上書給文帝,內容敘述她父親是個廉明正直的人,如今被判有罪,將被處刑。人死不能復生,若被處了「肉刑」,掉的肢體肌膚,就再也接不回去了。將來想要改過,卻永遠帶著傷口而無法重新作人。緹縈希望能代父贖罪,讓父親有改過自新的機會。漢文帝被緹縈的孝心深深感動,就赦免了淳于意的罪。典源又見《史記.卷一○六.吳王濞傳》。內容則是敘述漢文帝時,對吳王濞的種種惡行不忍處罰,但吳王濞並未因此改正過失,重新作人,所以鼂錯建議景帝應該削減吳王的勢力,以免造成更大的禍亂。其中也用到「改過自新」一語。後...
原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原諒寬恕。《後漢書.卷六六.陳蕃傳》:「請加原宥,升之爵任。」《南史.卷二七.孔琳之傳》:「東軍主凡七十六人,於陣十七人,餘皆原宥。」
一往無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勇往直前,不畏艱難。明.孫傳庭〈官兵苦戰獲疏〉:「曹變蛟遵臣步法,與北兵轉戰衝擊,臣之步兵莫不一往無前。」
交頭接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平話是宋代流行於民間的一種說唱文學,多取材自古代軼事,《前漢書平話》即是改編自西漢的歷史。漢朝初年,高祖皇帝駕崩後,接任的惠帝個性軟弱,以致朝政由太后呂氏把持。惠帝崩後,呂后又立少帝,並大封宗族兄弟為王,引起劉氏諸王與朝中大臣的不滿。《前漢書平話》講述到這段歷史,說燕王劉澤起兵反呂后,呂后認為這是朝中大臣唆使的結果,便聽從族人呂胥的建議,宴請各大臣,要在席間給朝臣一點下馬威。呂后命樊亢維持秩序,樊亢在席上宣布三項禁令:一、不能兩人以上一起起身,二、不得湊近頭耳私語,三、不得推說酒醉拒飲。違者立。後來「交頭接耳」就被用來形容低聲私語。
出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出外與入內。《左傳.僖公二十八年》:「受策以出,出入三覲。」《三國演義》第九五回:「諸將各守城鋪,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聲言語者,立。」也作「出進」。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