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庫查詢時間:171.8754 ms
共 725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交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5.相牽涉、關聯。《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五七回:「這兩個皮包,是我性命交關的東西。」
|
寒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貧賤。《晉書.卷五七.列傳.吾彥》:「出自寒微,有文武才幹。」唐.駱賓王〈代徐敬業討武氏檄〉:「偽臨朝武氏者,性非和順,地實寒微。」
|
山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綠林好漢在山中的營寨。《水滸傳》第二回:「如今近日上面添了一夥強人,扎下個山寨在上面,聚集著五七百個小嘍囉。」《初刻拍案驚奇》卷八:「只因山寨中多事不便,日前曾分付孩兒們,凡遇蘇州客商,不可輕殺。」
|
果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果然。《紅樓夢》第五七回:「賈母道:『果真不妨?』王太醫道:『實在不妨,都在晚生身上。』」
|
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衣袖。清.王念孫《廣雅疏證.卷七下.釋器》:「衪,袖也。」《漢書.卷五七.司馬相如傳上》:「衯衯裶裶,揚衪戌削。」顏師古注引張揖曰:「衪,衣袖也。」
|
不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不輕易、不草率。漢.司馬相如〈上林賦〉:「箭不苟害,解脰陷腦;弓不虛發,應聲而倒。」《三國演義》第五七回:「魯肅忠烈,臨事不苟,可以代瑜之任。」
|
因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佛教基本理論之一,謂因和果。佛教認為一切的生命形態和生活遭遇,都是過去意志行為的果,而過去意志行為則是造成果的因。因和果之間是相對的關係。《阿毗達磨俱舍論》卷六:「果有為離繫,無為無因果。」《南史.卷五七.范雲傳》:「君不信因果,何得富貴貧賤?」
|
喪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死後的斂葬、哀祭等事宜。《史記.卷五七.絳侯周勃世家》:「勃以織薄曲為主,常為人吹簫給喪事,材官引彊。」《三國演義》第二九回:「此非將軍哭時也:宜一面治喪事,一面理軍國大事。」
|
一動不如一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南宋孝宗遊幸杭州靈隱寺,有僧淨輝相隨,見寺前有飛來峰,問淨輝曰:「既是飛來,如何不飛去?」對曰:「一動不如一靜。」典出宋.張端義《貴耳集.卷上》。比喻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勸人行事謹慎小心,以靜制動。《警世通言.卷二二.宋小官團圓破氈笠》:「況且下水順風,相去已百里之遙,一動不如一靜,勸你息了心罷!」《紅樓夢》第五七回:「紫鵑停了半晌,自言自語的說道:『一動不如一靜,我們這裡就算好人家。』」
|
看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看到、見到。《紅樓夢》第五七回:「你又來尋我,倘被人看見,豈不又生口舌。」《老殘遊記》第二回:「連那坐在遠遠牆角子裡的人都覺得王小玉看見我了。」
|
曾經查過此詞彙的人也經常查詢以下字詞: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