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庫查詢時間:408.6763 ms
共 1208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革命民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國父所主張的民權,唯民國的國民才能享有,不輕授於反對民國的人,使得藉以破壞民國。與盧梭的天賦人權不同。
|
肌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革,皮革。肌革指肌膚。唐.柳宗元〈與蕭翰林俛書〉:「忽遇北風晨起,薄寒中體,則肌革慘懍,毛髮蕭條。」《聊齋志異.卷二.嬰寧》:「醮禳益劇,肌革銳減。」
|
變革壓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變革壓力係指推動教育組織革新的動力來源;可從兩方面來分析:(1)外部環境的動力;(2)內部環境的動力。也就是由於內外在環境的不斷變化,教育組織必須採取連續的革新措施,以求組織安定和組織發展兩者之間,維持不斷的動態平衡。
1.外部環境的動力 (1)政府教育政策的介入:主管教育行政機關所制定的教育政策,不僅規定了教育行政人員為遵行政策所應表現的行政行為,而且也規定了教育有關人員應享有或得享有的權利與義務。因此,上級的教育政策如果具有革新性質,則下屬的教育機構勢必受影響而採取革新的因應措施。 (2)政府法令的頒布和修訂:依法行政係民主文明國家的本質,而新... |
蓋革─牟勒計數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在蓋革─牟勒區域使用之計數管。亦稱為GM計數管、蓋勒計數管。輸出脈波振幅與最初所產生離子對數目無關所施加電壓的範圍稱為蓋革─牟勒區域。又計數管在蓋革─牟勒區域操作所施加電壓最低值稱為蓋革─牟勒低限。
如圖下所示: |
齊勒的學校教育改革計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齊勒的學校教育改革計畫,是由德人齊勒(Tuiskon Ziller, 1817~1882)所提出;他是赫爾巴特(Johann Friedrich Herbart, 1776~1841)的學生,任教於萊比錫大學(University of Leipzig)。他將赫爾巴特所創的四段教學法,改為五段教學法。他設想的學制為八年,自七歲至十五歲,一、二年級僅為預備,三至八年級則須注重六項教育主題,分別是:(1)對權威的服從;(2)對權威的認識與看法;(3)對權威自願居於從屬的地位;(4)熱愛權威;(5)道德與宗教的自我教育;(6)社會服務。(參見「赫爾巴特」)
|
和平改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以和平不流血的方法來進行改革。如:「專制政權的國家若能和平改革,邁向民主,對人民來說真是莫大的福氣,對世界和平也頗有裨益。」
|
革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強爭、強辯。《水滸傳》第三八回:「自古賭錢場上無父子。你明明地輸了,如何倒來革爭!」
|
阿諾德的教育改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阿諾德(Thomas Arnold, 1795~1842)為英國教育家,一八二八年開始擔任魯格比(Rugby)公學之校長;在其任職之十二年內,進行了公學課程改革。十九世紀初期英國的教育制度係以中產階級與貴族子弟為對象,但逐漸面臨外界要求改革之壓力。當商業更形繁榮時,教育更成為以滿足少數商業團體利益為目標,此種現象到了十九世紀後期尤其明顯。而當時中等教育均為古典課程所支配,即使很差的文法中學亦然,所以當阿諾德擔任魯格比公學校長時,正是處於公學及文法中學均頗為人詬病之時。
阿諾德對於公學課程的改革,主要在強調道德之培養,反對教師及舊生對新生採取一些儀式性之欺凌,並將傳統的古典課程... |
革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除去名字。《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六:「我而今只得把你革了名,貼出牆上,塞了眾人之口。」
|
卻革堤,恩利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名。義大利舞者及名芭蕾教師。生於羅馬,卒於米蘭。父母皆為舞者,五歲即在熱那亞(Genoa)登台首演,隨後在佛羅稜斯隨布拉西斯(Blasis)之弟子里普利(Lepri)習舞。1879年在米蘭斯卡拉劇院(Milan, The Teatro alla Scala)上演的《瓦哈拉眾神》(Gods from Valhalla)中演出,作為成年後的第一次獻藝;嗣後在1887年首赴聖彼得堡演出《哈年的鬱金香》(The Tulip from Harlem)。1890年成為聖彼得堡帝國劇院(the Imperial Theater)舞團的次席舞蹈教師,1892年後在該劇院附設舞蹈學校中執教,對芭蕾舞蹈技巧的改...
Horst Koegler《The Concise Oxford Dictionary of Ballet》1987、Martha Bremser Ed《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Ballet》1993.
|
曾經查過此詞彙的人也經常查詢以下字詞: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