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5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62.5022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廣武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廣武,在今河南省滎陽縣境。秦末,楚漢兩軍隔廣武而陣,項羽、劉邦曾於此地談判。阮籍登廣武城,感嘆當時世無英才,竟使劉邦得志。見《三國志.卷二一.魏書.王粲傳》裴松之注引《魏氏春秋》。後人遂以廣武嘆比喻懷才不遇,或感嘆世無英雄,小人得志之意。宋.蘇軾〈甘露寺〉詩:「古今共一軌,後世徒辛酸,聊興廣武嘆,不待雍門彈。」也作「廣武歎」。
汗出沾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汗流浹背」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汗流浹背」原作「汗出沾背」。西漢初年,由於惠帝才智平庸,朝政由呂太后把持,並分封其家族兄弟為王。呂后去世後,太尉周勃帶兵誅殺呂氏諸王,剷除呂氏的勢力,並迎高祖劉邦的另一個兒子劉恆為帝,是為漢文帝。文帝即位後,右丞相陳平認為周勃平定呂氏之亂,鞏固漢室的天下,功勞比自己要大得多,於是自願將右丞相的位子讓出。文帝採納了他的意見,周勃成為群臣中地位最高的右丞相,陳平則降為較低的左丞相。有一天早朝時,漢文帝問周勃說:「國家一年判決的訴訟有幾件?」周勃過去都是掌管軍事,對這些事情並不了解,只好回答不知。文帝又問:「國家一年的稅收支出又是多少?」周勃也太不清楚,...
摧朽拉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之,天下一統,乃以年數。訖于孝文,異姓盡矣。 〔注解〕 (1) 漢:西元前206∼220,由漢高祖劉邦創立。至漢獻帝建安二十五年,被曹丕篡位而亡,共歷時四百餘年。因其間曾被王莽篡奪,後劉秀又將王莽消滅,重建漢室,故史稱漢光武帝劉秀以前為「前漢」,以後為「後漢」。 (2) 秦:西元前248∼前207,戰國秦滅六國後,秦王政統一天下,建都咸陽,實行中央集權。因秦始皇專制獨裁,二世皇帝殘暴統治,致使六國遺民紛紛起兵抗暴,後為劉邦所滅。 (3) 鐫金石:雕鑿頌揚功德的箴銘。鐫,音ㄐㄩㄢ,雕鑿、雕刻。
盟山誓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海誓山盟」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海誓山盟」典源作「河盟山誓」。漢高祖劉邦在平定天下後,對有功的軍臣加官賜爵、分封土地,《史記》裡列表敘述分封情形,並記載在賜封時,漢高祖誓言:「使河如帶,泰山若厲。國以永寧,爰及苗裔。」意思是只要國家安定,眾功臣之勛爵必定永傳子孫。「使河如帶,泰山若厲」即是假使黃河乾涸,窄如衣帶;泰山崩壞,小如礪石(磨刀石)。你們的官爵才會變動。這是漢高祖向眾功臣許下的諾言,保證他們現在受封的爵位土地會世代相傳,絕不撤銷。所以唐代的司馬貞寫劉邦:「起沛入秦,憑謀仗計。紀勳書爵,河盟山誓。」就是描述這段以黃河、泰山為喻的誓言。後來「海誓山盟」就從這裡演變而出,將「河...
乳腥未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乳臭未乾」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原作「口尚乳臭」。秦朝滅亡後,漢王劉邦與楚王項羽相爭天下,魏王豹原本降服漢王,但後來又變節,靠向楚王那邊去了,劉邦便派辯士酈食其去遊說魏王豹。酈食其奉命前去,但魏王豹還是不肯改變心意,劉邦便命韓信、曹參、灌嬰帶兵攻魏。酈食其回來後,劉邦問他:「魏軍的主將是誰?」酈食其回答說:「是柏直。」劉邦聽了輕蔑地說:「他年紀太輕,嘴裡的奶腥味還沒消呢!根本抵抗不了我們的韓信。」接著又問騎將、步卒將是誰,酈食其說是馮敬和項它。劉邦也認為這兩個人不能跟他們的副將曹參、灌嬰比,於是就對這場戰事相當有信心。果真一個月後,韓信就打敗魏軍,俘虜了魏王豹。後來「乳臭未乾」這句...
無出其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諸侯相。叔為漢中守十餘年,會高后崩,諸呂作亂,大臣誅之,立孝文帝。 〔注解〕 (1) 上:指漢高祖劉邦(西元前247∼前195)字季,沛縣豐邑人,漢代開國之君,也是中國第一位平民皇帝。初為泗上亭長,秦末群雄並起,劉亦起於沛縣,故時人稱為「沛公」。劉氏先項羽入關中,降秦王嬰,除秦苛法,與父老約法三章,項羽封為漢王。後劉邦定三秦,俟時機成熟,滅羽而有天下,國號漢,定都於長安。在位十二年崩。廟號高祖。 (2) 毋:同「無」,沒有。 (3) 說:同「悅」,高興。 (4) 拜:任官、授職。〔參考資料〕另可參考:《漢書.卷一.高帝紀下》
誓山盟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海誓山盟」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海誓山盟」典源作「河盟山誓」。漢高祖劉邦在平定天下後,對有功的軍臣加官賜爵、分封土地,《史記》裡列表敘述分封情形,並記載在賜封時,漢高祖誓言:「使河如帶,泰山若厲。國以永寧,爰及苗裔。」意思是只要國家安定,眾功臣之勛爵必定永傳子孫。「使河如帶,泰山若厲」即是假使黃河乾涸,窄如衣帶;泰山崩壞,小如礪石(磨刀石)。你們的官爵才會變動。這是漢高祖向眾功臣許下的諾言,保證他們現在受封的爵位土地會世代相傳,絕不撤銷。所以唐代的司馬貞寫劉邦:「起沛入秦,憑謀仗計。紀勳書爵,河盟山誓。」就是描述這段以黃河、泰山為喻的誓言。後來「海誓山盟」就從這裡演變而出,將「河...
神鏡高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明鏡高懸」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根據《西京雜記》的記載,劉邦攻入咸陽宮時,尋獲寶物一方明鏡,它能照見人的五臟六腑,也能鑑別人心正邪。秦始皇常利用它來照宮女,凡心膽慌張跳動的就殺死她。杜甫〈洗兵馬〉詩「司徒清鑒懸明鏡」句,正式用「懸明鏡」來稱許司徒李光弼,從此人們就以「明鏡(秦鏡)高懸」來比喻官吏辦事明察洞燭,執法公正嚴明。
斬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相傳漢高祖劉邦起事前,曾夜行澤中,遇大蛇當道,拔劍斬之。典出《漢書.卷一.高帝紀上》。後以斬蛇指有帝王之運的徵兆。唐.薛逢〈重送徐州李從事商隱〉詩:「斬蛇澤畔人煙曉,戲馬臺前樹影疏。」
拉枯折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之,天下一統,乃以年數。訖于孝文,異姓盡矣。 〔注解〕 (1) 漢:西元前206∼220,由漢高祖劉邦創立。至漢獻帝建安二十五年,被曹丕篡位而亡,共歷時四百餘年。因其間曾被王莽篡奪,後劉秀又將王莽消滅,重建漢室,故史稱漢光武帝劉秀以前為「前漢」,以後為「後漢」。 (2) 秦:西元前248∼前207,戰國秦滅六國後,秦王政統一天下,建都咸陽,實行中央集權。因秦始皇專制獨裁,二世皇帝殘暴統治,致使六國遺民紛紛起兵抗暴,後為劉邦所滅。 (3) 鐫金石:雕鑿頌揚功德的箴銘。鐫,音ㄐㄩㄢ,雕鑿、雕刻。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