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31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46.8581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藏垢納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比喻包藏壞人壞事。參見「含垢納汙」條。《野叟曝言》第二回:「俺們僧家與你們儒家一樣,藏垢納汙,無物不有。」
絕禍未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防患未然」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易經》是古代的卜筮書,相傳由伏羲制卦,文王作繫辭,孔子作十翼。共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易經》的內容,最早只是記大自然、氣象、天文等變化,供古代帝王施政參考之用,一般百姓則用為占卜吉凶。直到孔子為《易經》作傳,才賦予它哲理上的意義,成為儒家的重要典籍。它的內容充滿神祕的色彩,理念幽微莫測,由宇宙運行乃至人事生滅,都有極精闢的見解。「既濟」(䷾)是《易經》的第六十三卦,為事情已完成的意思。卦形為〈離卦〉在下,〈坎卦〉在上,〈離〉象徵火,〈坎〉象徵水,所以是火下水上,火性向上,水性向下,取其水火上下相交,各得其用之義。而〈象辭〉的解說為:「水在火之上...
教育目的的演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動,從這個時候開始。 秦代到清末因為科舉的產生,逐漸有讀書為了考試的風氣出現,此時教育目的著重在傳授儒家思想,重視長幼尊卑的概念,此舉乃是為了穩固政權的發展。 民國後在民國三十六年一月一日頒制憲法中、其中一條一五八條:教育文化,應發展國民之民族精神、自治精神、國民道德、健全體格、科學及生活知能。此舉雖然並非教育目的的全部,但是也讓教育目的有了可以依循的精神,因此在這之後的所有相關教育活動地進行,基本上都圍繞在這條憲法中。 西洋教育的演進 文藝復興以前 希臘教育希臘教育強調全能的發展,自由的培養,因此在此時期的希臘人民大抵...
韋三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記載大自然、天文和氣象等的變化,古代帝王作為施政之用,百姓用為占卜事象。至孔子作傳,始為哲理的書,是儒家的重要典籍。 (3) 〈彖〉:十翼之一,論斷六十四卦卦名、卦辭的文字。 (4) 〈繫〉:十翼之一,闡釋易經卦辭之義。 (5) 〈象〉:十翼之一,爻象的釋辭。 (6) 〈說卦〉:十翼之一,陳說八卦法象所為。 (7) 〈文言〉:十翼之一,釋乾、坤二卦經文之言。
憤世疾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少能夠不與禽獸異物相同,而將人類應有的性情發揮到極致的。韓愈對人生所抱持的態度是屬於入世的,因為遵行儒家思想,對於社會應當貢獻己力,而非佛老那種出世、無為的消極生活態度。後來「憤世嫉俗」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對痛恨腐敗的社會現狀及庸俗世態的痛恨。
除患未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防患未然」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易經》是古代的卜筮書,相傳由伏羲制卦,文王作繫辭,孔子作十翼。共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易經》的內容,最早只是記大自然、氣象、天文等變化,供古代帝王施政參考之用,一般百姓則用為占卜吉凶。直到孔子為《易經》作傳,才賦予它哲理上的意義,成為儒家的重要典籍。它的內容充滿神祕的色彩,理念幽微莫測,由宇宙運行乃至人事生滅,都有極精闢的見解。「既濟」(䷾)是《易經》的第六十三卦,為事情已完成的意思。卦形為〈離卦〉在下,〈坎卦〉在上,〈離〉象徵火,〈坎〉象徵水,所以是火下水上,火性向上,水性向下,取其水火上下相交,各得其用之義。而〈象辭〉的解說為:「水在火之上...
利鎖名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孔孟的仁義之道,被世俗名利的韁鎖所束縛,敬服周公、孔子的遺範,推崇顏淵、閔子騫的德行,既然你眷戀不捨儒家的禮教,又何必讓黃老之學困惑你呢?」在參考資料中,另有漢.東方朔〈與友人書〉,年代雖比所引典源為早,但因出處不明,故置於參考資料。後來「名韁利鎖」這個成語用來比喻人因名利的羈絆而不得自由。
百無忌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肆無忌憚」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禮記》是儒家典籍之一,由漢朝戴聖所輯,為十三經之一,內容多是孔子的弟子及後學所記。書中所記載的,都是上古時期的禮俗儀式和儒家理想中的政治制度。在《禮記.中庸》中,孔子說君子有德行,經常奉行中庸之道,行事不偏不倚,既不會太過,也不會不及;小人則反其道而行,任意妄為,沒有任何忌憚。後來「肆無忌憚」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人恣意妄為,毫無顧忌。
大才晚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 《郭店楚墓竹簡.老子》:郭店楚簡係西元一九九三年於湖北荊門郭店出土,經整理後,發現有多種儒家著作,且另可見《老子》一書。至於竹簡年代則屬戰國中期偏晚。 ■馬王堆帛書《老子乙本.德經》1>上□□道,堇能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弗笑,□□以為道。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如費,進道如退,夷道如類。上德如浴,大白如辱,廣德如不足,建德如□,質□□□,大方无禺。大器免成,大音希聲,天象无刑,道□无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注解〕 (1) 馬王堆帛書《老子乙本.德經》:西元一九七三年冬,湖南長沙馬王堆第三號漢墓出土帛書《老子》甲、乙本。甲本以小篆抄寫,乙本以隸書抄寫。根據考...
全無忌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肆無忌憚」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禮記》是儒家典籍之一,由漢朝戴聖所輯,為十三經之一,內容多是孔子的弟子及後學所記。書中所記載的,都是上古時期的禮俗儀式和儒家理想中的政治制度。在《禮記.中庸》中,孔子說君子有德行,經常奉行中庸之道,行事不偏不倚,既不會太過,也不會不及;小人則反其道而行,任意妄為,沒有任何忌憚。後來「肆無忌憚」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人恣意妄為,毫無顧忌。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