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31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九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先秦至漢初的九大學術流派。包括儒家、道家、陰陽家、法家、名家、墨家、縱橫家、雜家、農家。
儒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以儒家的學說教人。《史記.卷一二四.游俠傳.朱家傳》:「魯人皆以儒教,而朱家用俠聞。」
2.儒家,或儒家的學說教義。《晉書.卷一.宣帝紀》:「少有奇節,聰朗多大略,博學洽聞,伏膺儒教。」
略無忌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肆無忌憚」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禮記》是儒家典籍之一,由漢朝戴聖所輯,為十三經之一,內容多是孔子的弟子及後學所記。書中所記載的,都是上古時期的禮俗儀式和儒家理想中的政治制度。在《禮記.中庸》中,孔子說君子有德行,經常奉行中庸之道,行事不偏不倚,既不會太過,也不會不及;小人則反其道而行,任意妄為,沒有任何忌憚。後來「肆無忌憚」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人恣意妄為,毫無顧忌。
絕韋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記載大自然、天文和氣象等的變化,古代帝王作為施政之用,百姓用為占卜事象。至孔子作傳,始為哲理的書,是儒家的重要典籍。 (3) 〈彖〉:十翼之一,論斷六十四卦卦名、卦辭的文字。 (4) 〈繫〉:十翼之一,闡釋易經卦辭之義。 (5) 〈象〉:十翼之一,爻象的釋辭。 (6) 〈說卦〉:十翼之一,陳說八卦法象所為。 (7) 〈文言〉:十翼之一,釋乾、坤二卦經文之言。
四德三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三從四德」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 「三從四德」,由「三從」及「四德」二語組合而成。 「三從」見於《儀禮.喪服》子夏傳。《儀禮》為儒家重要典籍之一,乃貴族禮儀之匯編。〈喪服〉一篇記載居喪期間各等親屬所應著的服飾,所附的子夏傳中提到當時對女子的一些道德要求,即:「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說明女子未嫁時服從父親,出嫁後服從丈夫,若丈夫亡故則服從兒子。這就是所謂「三從」。 「四德」見於《周禮.天官.九嬪》。《周禮》亦為儒家重要典籍之一,相傳為周公所作,記載當時的官制及政治制度。 「九嬪」是王宮中的女官,也是帝王的九位妃子,負責掌理婦女所應學習的禮儀。九嬪各領有女御九人,教導女御婦德...
儒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儒家的宗師。《史記.卷九九.劉敬傳.太史公曰》:「叔孫通希世度務,制禮進退,與時變化,卒為漢家儒宗。」《漢書.卷七八.蕭望之傳.贊曰》:「望之堂堂,折而不橈,身為儒宗,有輔佐之能,近古社稷臣也。」
防禍未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防患未然」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易經》是古代的卜筮書,相傳由伏羲制卦,文王作繫辭,孔子作十翼。共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易經》的內容,最早只是記大自然、氣象、天文等變化,供古代帝王施政參考之用,一般百姓則用為占卜吉凶。直到孔子為《易經》作傳,才賦予它哲理上的意義,成為儒家的重要典籍。它的內容充滿神祕的色彩,理念幽微莫測,由宇宙運行乃至人事生滅,都有極精闢的見解。「既濟」(䷾)是《易經》的第六十三卦,為事情已完成的意思。卦形為〈離卦〉在下,〈坎卦〉在上,〈離〉象徵火,〈坎〉象徵水,所以是火下水上,火性向上,水性向下,取其水火上下相交,各得其用之義。而〈象辭〉的解說為:「水在火之上...
詩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唐代詩人白居易所提出關於詩歌創作與詩歌批評的一個原則。融合了儒家道統思想與韓愈文道思想,欲恢復《詩經》所建立的六義體系,特別著重於風、雅、比、興四類,以期達到反映生活、諷喻時政、勸善懲惡等目的。
不共天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害兄弟的仇人,不必等回家拿兵器,就應該直接上前報復;如果是殺害朋友的仇人,我不應該和他同國。」傳統的儒家是很講究禮的。在禮的觀念中,對父母要盡孝,對兄弟要友愛,對朋友要存義,這是為人的基本。所以一個人是非觀念要分明,要「以直報怨」。父母既是我們在世上最親的人,遇到殺父仇人,豈有輕饒的道理?想盡辦法也要報仇,否則為人子女就是不孝,也就是不合禮了。這正是為何《曲禮》說:「父之讎,弗與共戴天」的理由了。這種觀念在《禮記.檀弓上》也提到:有父母之仇要報的人,是要「寢苫枕干」的。苫,音ㄕㄢ,草的意思。干是盾,也就是兵器的意思。也就是為報父母之仇,為人子女要處心積慮,睡不能安寢,隨時準備兵器,等待機會。所...
陽儒陰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表面上講儒家學說,背地裡卻宣揚佛教思想。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