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31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聖經賢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聖人所著的經典以及賢人為經典所發揮闡揚的注解。泛指儒家的代表性著作。《兒女英雄傳》第三二回:「公子因父親在那邊,只笑著不敢多說,心裡卻想著一句聖經賢傳,暗說怪道:『說是不知子都之美者,無目者也。』」
正心誠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語本《禮記.大學》:「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指端正心術,真誠己意,是儒家所提倡的一種內在修養方式。宋.夏元鼎〈滿庭芳.久視長生〉詞:「久視長生,登仙大道,思量無甚神通。正心誠意,儒釋道俱同。」《元史.卷一八七.烏古孫良楨傳》:「則進正心誠意之說、親君子遠小人之道,皇太子嘉納焉。」
天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儒家以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等人倫五常為不變的法則,稱為「天常」。《左傳.文公十八年》:「顓頊有不才子,不可教訓,不知話言,告之則頑,舍之則嚚,傲很德明,以亂天常。」《後漢書.卷八四.列女傳.董祀妻》:「漢季失權柄,董卓亂天常。」
不同天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害兄弟的仇人,不必等回家拿兵器,就應該直接上前報復;如果是殺害朋友的仇人,我不應該和他同國。」傳統的儒家是很講究禮的。在禮的觀念中,對父母要盡孝,對兄弟要友愛,對朋友要存義,這是為人的基本。所以一個人是非觀念要分明,要「以直報怨」。父母既是我們在世上最親的人,遇到殺父仇人,豈有輕饒的道理?想盡辦法也要報仇,否則為人子女就是不孝,也就是不合禮了。這正是為何《曲禮》說:「父之讎,弗與共戴天」的理由了。這種觀念在《禮記.檀弓上》也提到:有父母之仇要報的人,是要「寢苫枕干」的。苫,音ㄕㄢ,草的意思。干是盾,也就是兵器的意思。也就是為報父母之仇,為人子女要處心積慮,睡不能安寢,隨時準備兵器,等待機會。所...
鄭衛之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本指春秋戰國時鄭、衛等國的民間音樂,因儒家認為其音淫靡不同於雅樂,故斥之為淫聲。漢.荀悅《前漢紀.卷一九.宣帝紀三》:「臣聞秦王好淫聲,華陽后為之不聽鄭衛之曲。」也作「鄭衛之聲」、「鄭衛之音」。
十二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4.儒家的十二部經書。唐文宗開成年間在國子學立石,刻《易經》、《詩經》、《書經》、《周禮》、《儀禮》、《禮記》、《左傳》、《公羊傳》、《穀梁傳》、《論語》、《孝經》、《爾雅》為十二經。
同歸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同歸於盡」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獨孤及(西元725∼777),字至之,河南洛陽人,唐代散文家。獨孤及為唐代古文運動的先驅,以儒家典籍為治學方向,長於議論,強調立範誡世,不以詞藻華麗取勝。在〈祭吏部元郎中文〉中,獨孤及悼念猝逝的友人,舉了彭祖與殤子為例。相傳彭祖活了八百歲,殤子則是未成年而死之人,兩人活著的時間雖然差距甚大,最後卻都必須歸於死亡。因此在通達生命的智者看來,死亡不過是人生必經的過程,不需要為此感到嘆息。後來「同歸於盡」演變為成語,用來指一同毀滅或死亡。
凜然起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敬5>。 〔注解〕 (1) 遠公:即釋慧遠。東晉高僧,西元334∼416。俗姓賈,雁門樓煩人。初學儒家、老、莊,二十一歲往太行恆山參見道安大師,聽講《般若經》,遂從而出家。後入廬山住東林寺,領眾修道。善於般若,並兼倡阿毗曇、戒律、禪法。因此中觀、戒律、禪、教及關中勝義,都仗慧遠而流播南方。曾與劉遺民等人,在阿彌陀像前立誓,共期往生淨土,故後世淨土宗尊為初祖。著名弟子有慧觀、僧濟、法安等,另有雷次宗傳其禮學。 (2) 桑榆之光:日落時從桑、榆樹梢上射出的餘暉,比喻人的晚年。 (3) 朝陽:早晨的太陽。朝,音ㄓㄠ。 (4) 高足:古稱最上等的良馬,後用作對他人弟子的美稱。 (5) 肅然增...
益無忌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肆無忌憚」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禮記》是儒家典籍之一,由漢朝戴聖所輯,為十三經之一,內容多是孔子的弟子及後學所記。書中所記載的,都是上古時期的禮俗儀式和儒家理想中的政治制度。在《禮記.中庸》中,孔子說君子有德行,經常奉行中庸之道,行事不偏不倚,既不會太過,也不會不及;小人則反其道而行,任意妄為,沒有任何忌憚。後來「肆無忌憚」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人恣意妄為,毫無顧忌。
道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記載道德、禮制等的儒家經典。《荀子.解蔽》:「故道經曰:『人心之危,道心之微。』」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