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 38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導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引導觀光客遊覽的專門從業人員。大多經過專業訓練,對遊覽勝地的景觀與人文背景有深入了解,並多精通兩國以上的語言,隨時對旅客解說,以增進遊興。
|
數學教育原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平權原則平權原則要求對所有的學生都有很高的期待。所有的學生都應有同等的機會和支援,「不管他們的性格、背景或者是身體素質如何」。對所有的學生都有很高的期待,和其他原則和文件都是一致的。 課程原則連貫性是指課程設置和日常教學中,圍繞數學的「重大概念」(big ideas ),學生必須意識到數學是一個整體,不是孤立的片段。如果數學觀念能有效用於發展其他的思維,聯繫各種思維或顯示數學是人類文化活動的成品,它們就顯得非常重要,這並不是說要有一個「最好」的課程配買,或者說課程不能加以變更。《原則和標準》不但明確規定各年段的標準,而且...
|
輔導團隊工作組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生輔導障礙重重;但是有了學務處的人員加入,觀念的溝通需要更長的時間。輔導團隊的組成,貴在整合不同專業背景的輔導相關專家,訂定輔導目標、執行策略、執行程序、預算、成效評鑑指標等,並扮演執行的角色。目前國內的輔導室編制如前所述是設輔導室,或置輔導教師。這不是團隊工作的取向,輔導主任有可能是非輔導專業出身,輔導教師要負責十五班以上的輔導活動課程(綜合領域)教學,又要規劃生命教育、性別教育、生涯發展教育、親職教育等全校性活動,還要進行二、三級輔導個案,輔導工作的負荷沉重,可見一斑(施青珍,2003)。此外,原先輔導室的設計乃假設...
|
行政原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有必要,但未免太重視「應如何」的價值判斷。事實上,各行政組織各有其主觀和客觀的條件,更有其不同的社會背景與歷史淵源,絕不可用千篇一律的方法來處理。 關鍵字中文關鍵字:行政原則英文關鍵字:administrative proverb 參考資料吳清基著。教育與行政,1996年初版,頁47-48,師大書苑有限公司。
|
南詔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南詔目錄1 背景2 南詔、唐朝與吐蕃3 南詔滅亡4 關鍵字5 參考資料 背景雲南地區居住的部落,素來稱為蠻族。在滇池和洱海附近,土地肥沃,農業和畜牧業都有所發展,但偏遠地方則十分落後,人們還過者原始的採集生活。洱海周圍居住的白蠻,大概就是今日白族的祖先,居住北方山谷中的烏蠻,可能就是今日彝族的祖先。環繞洱海共有六個部落,稱為六詔,西元738年,南方的南詔在唐朝支持下征服五詔,建立南詔國。 南詔、唐朝與吐蕃唐朝支持南詔統一,是為了抵制吐蕃,卻不願看到...
|
太平天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背景1.1 洪秀全(1814-1864)1.2 太平天國內部2 太平天國的落敗3 影響4 參考書目 背景十九世紀的大清帝國,除了面臨來自列強的侵略外。由於長期的人口增長,中國已沒有足夠的土地供給所有人,民生的不濟、連年的旱災、水患等天災頻傳、無業者轉成為盜匪等,使社會不安的成分大大上升;其次,鴉片戰爭後大量鴉片輸入、外國產品的湧入所帶來的經濟性破壞;最後是滿清自身政治的腐敗和旗人軍隊的腐化和衰弱。這些都成為了太平天國得以迅速壯大並且威一度威...
|
團體決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的看法,利用他們的觀點,改省思不足之處,或是不清楚、不夠透明化的細節。3. 成員彼此間不管是在年齡、背景、聲望皆希望有差異性,如此才能提出不同世代下的看法,因而激發出另一種火花。4. 團體內應安排批判者的角色,利用扮黑臉的方式,對於決策做出批評,以讓組員們能再深入思考,此方式稱為魔鬼異議法或吹毛求疵法。5. 團體內人數過多時,應在分為若干個小團體,每個小團體分別討論後,在實行全體討論,來決定出最適方案。6. 讓參與者皆有發言的機會,避免少數人霸佔發言機會,而是意見產生一面倒的情況,讓個人化的特質能夠有效顯現。7. 評鑑團...
|
李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年開始執筆的《寒夜三部曲》乃繼鍾肇政的大河小說之後的另一部巨構,全書以日本佔據臺灣前後五十年的歷史為背景,以彭、劉兩大家族三代人的悲苦生活以及反日抗爭為主線,小說裡利用大量的歷史事件,穿插、創設,使整部小說有著小說與歷史的雙重趣味。其『寒夜三部曲』第一部《寒夜》,也率先由公共電視台改編為第一部客語文學連續劇,於2002年三月播出。曾任總統府國策顧問。 關於作家李喬創作文類以小說為主,兼及論述、散文。李喬曾自述作品的傾向「大多偏重在社會大眾生活面的描繪,為無告的小民作微弱的代言」,因此小說呈現了堅定不移的寫實風格,題材多觸...
|
社會動態理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共享」的概念,正式文化形成重要條件。Schein(1985)曾以「共享」的動態觀,來分析個人在社會背景中的三種主要需求:1.包容、認同(inclusion identity):當一個人進入一個新團體時,需要知道他是否容納於這個團體中,和發展一個實際的角色或對團體的認同。在所追求的認同中,投入與疏遠團體之間常常是一種似是而非的折衷處理。在一個人經驗到他所信是其所期望、他所信與他能傳遞間相一致之前,他將是心不在焉、焦慮和不能完全專注於團體的外部任務。於是,他的情感動力將轉移至新環境中個人的生存問題。2.控制、權力、影響(c...
|
教育落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在教育上也普遍居於弱勢,包括原住民以及新移民等族群,種族因素所形成的教育落差現象仍舊存在。3. 家庭背景:由於家庭社經地位不同,也影響個人接受教育的可能,因為貧窮家庭生活不易,接受教育品質相對較少,生活富裕的家庭則反之,甚至可以參加補習或才藝等教育活動,自然形成教育落差。4. 地區的差異:因為偏遠地區交通不便,文化刺激比較不足,容易產生落差,社區條件比較差的地區也會有類似的現象。教育原本是實現公平、正義的重要手段,但是先進國家在進行教育改革卻又擴大教育的落差,像是美國在2001年由布希總統簽署一份《不讓一個孩子落後法》(...
|
![]()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