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庫查詢時間:46.8724 ms
共 346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體無完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襲戰術居首功,也因此他深感驕傲,不但擅自任命師纂為益州刺史,拜劉禪為驃騎將軍,又將蜀國舊臣,依其地位高低,或任命為朝廷官員,或收為下屬。鄧艾居功自傲,成為鍾會讒謗他的藉口,鄧艾從此受到司馬昭的猜忌。後來,鄧艾和司馬昭在商量滅吳之策時,意見不同,鍾會、衛瓘、師纂等人乘隙向司馬昭誣告鄧艾謀反,於是朝廷下詔逮捕鄧艾父子,派鍾會負責將他們由成都押解至京師受審。這時鍾會麾下有軍隊二十餘萬,遂密謀造反。但司馬昭對鍾會的野心亦早有防備,遂遣軍入蜀討伐鍾會,雙方在蜀宮城內外展開激戰,鍾會被殺,後由監軍衛瓘接管蜀軍。由於衛瓘亦曾參與誣陷鄧艾,怕事跡洩露,於是派人殺鄧艾父子,師纂亦在被殺之列。師纂平日為人,個性急...
|
高元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種按照舌位的高低來劃分的元音。發音時,舌面抬高接近上顎,舌位最高,但又不至發生摩擦的音。如衣(i),烏(u),均屬高元音。也稱為「閉元音」、「關元音」、「合元音」。
|
楊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面對詩的寫作,楊煉有自己的高度和堅持,他說:「詩的質量不是於『詞』的強度,而在於聚合複雜經驗的智力的高低;簡單的詩是不存在的(卻可以流行),只有從複雜提昇到單純的詩,對具體事物的分析和對整體的沉思,使感覺包含了思想的最大縱深,也在最豐富的思想枝頭體現出像感覺一樣的多重可能性,層次的發掘越充分,思想的意向越豐富,整體綜合的程度越高,內部運動和外在寧靜間的張力越大,詩,就具有成為偉大作品的那些標誌」(《橄欖樹文學月刊》,〈幻象空間寫作〉,楊煉著);這番關於詩的深度思考,更可呈見作為詩人的楊煉,對於詩創作有著高度熱忱。被喻為是...
|
高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高低的程度。如:「他們兄弟倆身材高矮相差不多。」《鏡花緣》第六○回:「那樹高矮不等,大小不一,一色碧綠,清芬襲人。」
|
體無完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襲戰術居首功,也因此他深感驕傲,不但擅自任命師纂為益州刺史,拜劉禪為驃騎將軍,又將蜀國舊臣,依其地位高低,或任命為朝廷官員,或收為下屬。鄧艾居功自傲,成為鍾會讒謗他的藉口,鄧艾從此受到司馬昭的猜忌。後來,鄧艾和司馬昭在商量滅吳之策時,意見不同,鍾會、衛瓘、師纂等人乘隙向司馬昭誣告鄧艾謀反,於是朝廷下詔逮捕鄧艾父子,派鍾會負責將他們由成都押解至京師受審。這時鍾會麾下有軍隊二十餘萬,遂密謀造反。但司馬昭對鍾會的野心亦早有防備,遂遣軍入蜀討伐鍾會,雙方在蜀宮城內外展開激戰,鍾會被殺,後由監軍衛瓘接管蜀軍。由於衛瓘亦曾參與誣陷鄧艾,怕事跡洩露,於是派人殺鄧艾父子,師纂亦在被殺之列。師纂平日為人,個性急...
|
高空彈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種驚險刺激的活動。將身體綁上繩索,從橋上往地面跳下,藉由繩索拉住下墜的身體,再往上大幅的彈升,在來回幾次的高低起伏後,身體才穩定的停留在半空中,最後由工作人員拉動繩索,將人拉回橋上,即完成一次彈跳。
|
進位加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寫下抽象的數學式子,例如8+5=( )。(註1) 研究算法進位加法有三種研究算法,而其差別雖有程度高低上的差別,但老師皆應給予學生鼓勵,讓學生自由討論。1. 運用具體物,把全部數量推放在一起,再從頭數過,例如八顆糖與五顆糖,將兩堆放在一起,學生則可從1數到13,得到共有13顆糖。2. 不用具體物,而單純運用數數之方式,例如原有的八顆糖添加五顆糖,則由8開始數數,依序數出9、10、11、12、13。3. 單純運用樹的分解與結合來解決問題,例如8+5=8+2+3=10+3=13,一步一步先由合成十,再進而算出正確的答案為何...
|
數學教學技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例題,如此一來才能建立起老師與學生之間良好的接觸,以利啟發學生的思考。4. 音律動聽:講述時語氣應有高低起伏,並且音量適中,以及速度應保持穩定,不可忽快忽慢,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講述的語調也可說是一種藝術,讓學生能感受到生動有趣,才能達到一定的學習效果。(註1) 關鍵字中文關鍵字:數學教學技術英文關鍵字:Teaching technology of math 參考資料註1李嘉淦/著。中學數學科教材教法,1986年初版,頁647~652。千華出版公司。
|
教育執行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策略;2.選用或訓練能獨立及協同他人解決問題的人力;3.發展以事實證據為基礎的運作計畫。教育執行力的高低包括策略、人員、計畫三個環節,有效的組織領導人應該妥擬策略、慎用人員、周詳計畫,讓組織團隊產生最大的效能。 中英文關鍵字中文關鍵字:教育執行力英文關鍵字:education execution 參考書目:註1:吳清山、林天祐 (2005),教育新辭書, p.84-85,臺北市: 高等教育。
|
廬山之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廬山真面目」之典源,提供參考。 宋.蘇軾〈題西林壁〉詩(據《蘇東坡全集.前集.卷二三》引)橫看成嶺1>側成峰2>,遠近高低無一同。不識廬山3>真面目,只緣4>身在此山中 〔注解〕
(1) 嶺:相連的山。
(2) 峰:高而尖的山頭。
(3) 廬山:位於江西省九江市南。三面臨水,西臨陸地,萬壑千巖,煙雲瀰漫。中有白鹿洞、墨池、玉淵等名勝,西北有牯嶺,為避暑勝地。相傳周武王時,有匡俗兄弟七人結廬此山,後登仙而去,徒留空廬而得名;一說以廬江得名。
(4) 緣:因為。
|
曾經查過此詞彙的人也經常查詢以下字詞: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