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32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580.2586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酒有別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酒量的大小,不能以身材作論斷。《資治通鑑.卷二八三.後晉紀四.高祖天福七年》:「曦曰:『維岳身甚小,何飲酒之多?』左右或曰:『酒有別腸,不必長大。』」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卷二四.灤陽續錄六》:「酒有別腸,信然。」
膽氣橫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老氣橫秋」之典源,提供參考。 ※南朝齊.孔稚珪〈北山移1>文〉(據《文選.卷四三.書下》引)世有周子,雋俗之士。既文既博,亦玄亦史。然而學遁東魯,習隱南郭。偶吹草堂,濫巾北岳。誘我松桂,欺我雲壑。雖假容於江皋,乃纓情於好爵。其始至也,將欲排巢父2>,拉許由3>。傲百氏,薎4>王侯。風情張日5>,霜氣橫秋6>。或歎幽人長往,或怨王孫不遊。談空空於釋部,覈玄玄於道流。務光何足比,涓子不能儔。 〔注解〕 (1) 移:一種類似文告的文體,用來表彰移風易俗的想法。 (2) 巢父:相傳為唐堯時的高士,山居而不營世利,以樹為巢,而寢其上,故稱為「巢父」。 (3) 許由:字武仲,生卒年不詳。...
擘窠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書體名。古人題額,為求點畫勻整,分格書寫,稱為「擘窠」。擘窠書泛指匾額所用的書體。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卷一二.槐西雜志二》:「景州寧遜公,能以琉璃舂碎調漆,堆為擘窠書,凹凸皴皺,儼若石紋。」也稱為「署書」。
百不一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形容毫無差錯。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卷一五.姑妄聽之一》:「紫桃亦婉孌善奉事,呼之必在側,百不一失。」也作「百不一爽」、「百無一失」。
各千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壯年時,趙翼即因輕微中風而絕意仕進,歸隱田園,晚年時更處於半瞎、半聾、半啞的狀態,〈吳穀人祭酒枉過草堂邀稚存味辛同集〉即其晚年詩作,從詩名可知此詩所記為趙翼與吳穀人、洪亮吉(稚存)、趙懷玉(味辛)相聚共飲之事。當時他應已是七十餘歲的老翁,在座數位也俱是髮蒼鬢白,使他不由得生出人事更迭的感歎。詩中所提「袁、蔣、王、錢」指的是袁枚、蔣士銓、王鳴盛、錢大昕,這四位都是與趙翼同時期的著名學者,在文壇亦享有盛名,袁、蔣二人更與趙翼同為「性靈」派詩人。然而無論他們曾經多麼的顯赫,多麼的意氣風發,畢竟已是時過境遷,終將化為塵土,而起繼後浪各顯優長與特色,是否有人甘於只做傳薪者?所以,在「名流各有千秋在」的...
含血噀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含血噴人」之典源,提供參考。 #宋.釋曉瑩《羅湖野錄.卷上》臨安南蕩崇覺空禪師,生緣姑熟,參侍黃龍死心禪師。死心惜其福不逮慧,以無應世為囑,草堂清公送以偈曰:「十年聚首龍峰寺,一悟真空萬境閒。此去隨緣且高隱,莫將名字落人間。」尋棲止天臺,望高叢林,應命崇覺。未幾,院罹回祿,黽勉於土木之役,亦無倦誨接。嘗頌野狐語曰:「含血潠1>人,先汙其口。百丈野狐,失頭狂走。驀地2>喚回,打個筋斗3>。」空之天資精悍,知見甚高,律身精嚴,外請不赴,有欲迎齋為架三門,乃告以:「捨家財,荷公發心矣;背眾食,奈我破戒何?」其固守如此。然平居氣凌諸方,於學徒亦鮮假詞色,真有父風,卓然可敬也! 〔注解〕 ...
天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天體的運行,自然變化的規律。如:「科學博物館展出的這幅天行圖示,讓參觀的民眾知道古人對四季變化的理解。」元.關漢卿《拜月亭》第二折:「干戈動地來,橫禍事從天降,……感得這些天行好纏杖。」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卷二.灤陽消夏錄二》:「夫天行不能無歲差,況鬼神乎?」
影不離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形影不離」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呂氏春秋.孝行覽.首時》論述的重點是教人把握時機。時機不對,縱使有商湯和周武王的才德也無法成就功業;反之,處在夏桀和商紂暴虐無道的朝代而沒有商湯、周武王的才德,同樣也無法成就功業。聖人和時機不可分離,就像一個人在日光下步行,他的形體和影子不可分離一樣。後來「形影不離」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人與人或與物、物與物的關係密切,不能分開。此外,清代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卷二.濼陽消夏錄二》:「青縣農家少婦,性輕佻,隨其夫操作,形影不離,恆相對嬉笑,不避忌人。」則用「形影不離」形容二人關係親密,無時無處不在一起。
如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比喻人酩酊大醉。如:「爛醉如泥」。唐.杜甫〈將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嚴鄭公〉詩五首之二:「肯藉荒亭春草色,先判一飲醉如泥。」明.周祈《名義考.卷六.人部.如柴如泥》:「南海有蟲無骨,在水中則活,去水醉如一塊泥,因名『泥』。人醉則肢體軟如泥蟲然。」
根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比喻事物的本源、來由。元.劉唐卿《降桑椹》第二折:「他可便單題著咱名號,我須索從頭至尾問個根苗。」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卷四.灤陽消夏錄四》:「大凡風流佳話,多是地嶽根苗。」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