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360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535.096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返老歸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返老還童」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返老還童」原作「反老為少」。何遜(?∼西元518),南朝梁詩人,東海郯(今山東郯城)人,字仲言,官至廬陵王記室。能詩文,文章與劉孝綽並稱,世號「何劉」。在〈神仙〉一文中,何遜敘述神仙的生活,認為他們能夠把醜陋的相貌變美麗,又可以從衰老變回年輕。後來「返老還童」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年紀雖大,卻像年輕人一樣精力充沛。「返老還童」較早的書證是出自於《雲笈七籤.卷六○.諸家氣法》:「日服千嚥,不足為多,返老還童,漸從此矣。」在晉朝葛洪所著的《神仙傳》裡,另外記載了一個關於「返老還童」的故事。淮南王劉安是漢朝的貴族,他雖然享盡榮華富貴,可是仍想...
空拳赤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論》就已經看到,記錄漢昭帝時賢良文學之士和御史大夫桑弘羊,爭論鹽鐵酒專賣制度存廢問題的對話。〈論勇〉一文說:「使專諸空拳,不免於為禽。」是說春秋吳人專諸效命於公子光,他將匕首藏在魚肚裡,藉口送魚趁機刺殺了吳王僚,隨即被吳王僚的部下給殺死。說明即使是專諸這麼有能力的人,如果手上沒有任何東西,也免不了被捉的命運。事實上,「赤手」就是「空拳」,合義併用成「赤手空拳」一語,用來指手中空無一物。如《西遊記》第二回:「足下踏一對烏靴,不僧不俗,又不像道士神仙,赤手空拳,在門外叫哩。」亦用於形容沒有一點憑藉,如:「赤手空拳闖事業。」
貫通融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應該擺脫這些繁瑣的知識,將一切的法則與行為視為心性的呈現。朱熹對此提出不同的看法,他在〈答姜叔權書〉一文中說到:認為一個學者必須先有紮實的學術基礎後,才能夠舉出一例就通曉其他各事,並且將所學到的知識加以融合、貫穿,最後獲得全面的領會。如果沒有打好學問的基礎,只一味地思考,就希望能舉一反三、聞一知十,通常都會流於空想而不切實際。後來原文中的「融會貫通」演變為成語,用來形容將各種知識或事物加以融合、貫穿,進而獲得全面通徹的領會。
野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註2) 關鍵字中文關鍵字:野牛英文關鍵字: bison 參考書目註1:動物大驚奇,戴維伯尼爾著,世一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與明天國際圖書合作出版,頁297。註2:大不列顛動物百科,Joyce pope著,明天國際圖書,2006,頁178。相關教學資源請參考數位教學資源入口網https://isp.moe.edu.tw/resources/search_result.jsp?st=all&keyword=%E9%87%8E%E7%89%9B
目空一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目空一切」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目空一切」原作「目空四海」。宋朝的陳亮在〈題喻季直文編〉一文中,提到烏傷一地和他相熟的四個讀書人:喻叔奇的文章精深簡雅,愈讀愈有新意。何茂恭「目空四海」,自視甚高,什麼都不放在眼裡,但是對豪傑之士還是能降低自己的身分,以禮相待,所以讀書人也很樂意親近他。他的文章奇壯精緻,充分表達自己的意見。陳德先的文章清新勁麗,花樣不少。喻季直的文章華美活躍,反覆閱讀也不厭倦。後來「目空一切」這句成語,可能就從這裡的「目空四海」演變而出,用來形容人高傲自大,什麼都不放在眼裡。
多範型學習過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Johnson & Joan L. Bragar)1997年在《成人學習原理:多範型模式》一文中詳細闡述了他們總結的成人學習5條原理。雖然這5條原理是針對成人學習而言的,但實際卻帶有某種一般的指導意義,因為作者是針對學習是如何發生的及促進學習有效發生的條件來論證這5條原理的。總體上說,這5條原理雖標榜為多範型多視角,但明顯是偏向建構主義、人本主義的。原理一:學習是一種隨著時間變化而發生的轉換(transforma-tion)。學習是一種過程。正是在這一過程中,人們改變著他們解釋或了解自身經驗的方式。學習創造著指...
玩物溺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玩物喪志」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西周時,武王姬發遵其父文王之遺志,即位的第二年起兵滅商紂,取得了天下,建立周王朝。從此武王威名遠播,中原地區外的部族首領,常進貢奇珍異物。有一次,西戎進貢了一種特有的獒犬,武王因仍陶醉於滅紂的戰功中,所以放縱自己,耽於逸樂,整天與獒犬遊獵嬉戲,荒廢了朝政。朝中大臣召公見此情況,便作〈旅獒〉一文勸諫武王,其中有兩句話說:「一味把人當成玩弄的對象,那是喪失做人的道德;一味玩賞器物,將喪失原有的雄心壯志。」武王於是從善如流,收斂心性,重新回到政務上,專心於國事。後來「玩物喪志 」被用來形容沉溺於某樣的事物,因而荒廢了應做的事。
袋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動物百科,Joyce pope著,明天國際圖書,2006,頁29。註2:動物大驚奇,戴維伯尼爾著,世一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與明天國際圖書合作出版,頁233。
逐浪隨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隨波逐流」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隨波逐流」字面義是順著水流而行,引申為人順著環境潮流行事,最早的源頭是屈原的〈漁父〉一文。屈原是戰國時楚國大夫,後因受讒言被流放至江南,作〈漁父〉一篇以申己志。〈漁父〉使用設問的方式,假託一名江邊漁父與屈原對話,用以表達他不願同流合污的心聲。文中寫到屈原在被放逐後,披頭散髮,形容枯槁地在江邊行走。有一位漁父看到他,問他說:「您不是三閭大夫嗎?怎麼落得此地步?」屈原回答:「因為舉世皆濁只有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不見容於朝廷,所以被放逐於此。」漁父便問:「自古以來,聖人都能隨環境變化調整自己,既然舉世皆混濁,何不淈其泥揚其波呢?」「淈」(ㄍㄨˇ)是...
莫逆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莫逆之交」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莊子是戰國時期道家思想的著名代表人物,他在《莊子》一書中對生命的認識有許多闡述。例如在〈大宗師〉一文裡,記述子祀、子輿、子犁、子來等四人,互相談論道:「誰能把『無』當作頭,把『生』當作背脊,將『死』當作尾脊骨,或者是有誰能知道死生存亡是同為一體的,我就與他做朋友。」結果四個人都心領意會於生命來自於無而至於有,最後又歸於死亡─即無。因而四人相視而笑,彼此心意相通,遂結為至交好友。後來「莫逆之交」這句成語,就從原文「莫逆於心,遂相與為友」演變而出,用來形容心意相投、至好無嫌的朋友。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