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31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40.3701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不脛而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我怎麼會不愛好賢士呢?我門下的食客有好幾千人呢!」盍胥解釋說:「大鳥一展翅可以飛越千里,靠的就是的兩隻翅膀,而身上的毛少一點、多一點都不影響飛行。今天大王您那麼多的食客中,應有人才在其中,但您有重用他們嗎?」這就是說晉平公用的人雖多,但卻沒有適才適用。後來「不脛而走」這句成語,就從盍胥話裡的「無足而至」演變而出,用來比喻事物不用推廣,也能迅速傳播。
呆似木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有個叫紀渻(ㄒㄧㄥˇ)子的人為齊王馴養這種戰鬥用雞,十天後齊王問:「可以了嗎?」他回答道:「還不行!看來還是很驕傲,很容易衝動。」又過了十天,齊王再度詢問,他仍說:「還是不行!別的雞鳴叫,就跟著叫,不夠沉著。」再過十天,齊王再問,他又說:「還是不行!的氣勢還太旺盛。」終於在十天後,齊王再問時,他說:「可以了!現在對於其他同伴的鳴叫毫無反應,沈穩的態度使外表看來像是隻木製的雞,可說是已具備了完善的戰鬥力。我想別的雞只要看到的樣子,一定不敢應戰,轉身就跑。」後來,這隻雞果然百戰百勝。莊子的這則故事裡,其實是以那隻看似「木雞」的鬥雞來比喻人學養高深,態度穩重,從而故有「木雞養到」之語。但...
貓科動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貓科動物(felid)1.1 靈貓1.2 漁貓1.3 獺狸貓1.4 歐亞野貓1.5 非洲金貓1.6 關鍵字1.7 參考書目 貓科動物(felid)貓科動物有著柔軟的身體、敏銳的聽覺以及非常出眾的聽力。貓科動物是食物比較單一的肉食性動物,們也只吃活的動物,對死的動物不削一顧,而們捕食時用鋒利的爪子抓住獵物,通常一口就可把獵物咬死。(註2) 靈貓靈貓通常生長在非洲和亞洲東南部的一些地方,
鼠海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約跟成人差不多。白腰鼠海豚也屬於群居動物,每群大約20隻,但在食物充足的地方,鼠海豚群可能要大得多。們能夠淺到水下五百公尺處補食魚和魷魚。(註1) 港灣鼠海豚港灣鼠海豚是灰白色的,通常生活在北半球近海水域裡,有時也會游到碼頭或者是港口。港灣鼠海豚可能是人們最常見到的一種的鯨類動物。鯨類動物的幼兒通常中7公斤,和所有的鯨目動物一般,幼鯨也都是從尾部先出來的。港灣鼠海豚都受到現代化捕魚技術很大的影響;一旦被魚網纏住無法浮到水面上來呼吸,們就會死掉。...
一舉兩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我策畫一下。」陳軫就舉了管與的例子回答秦王:以前有兩隻老虎為了爭食一個人而相鬥,管莊子看到了,就要將們殺死,這時管與卻阻止說:「兩隻老虎互相爭鬥,結果必定是大的受傷,而弱小的死亡。既然如此,你等老虎受了傷再殺們,就可以只做一個動作,而同時得到兩隻老虎;省了一次的力氣,但實際上卻等於是刺殺了兩隻老虎。」陳軫的用意在告訴秦王,齊、楚兩國如果開戰,秦國派兵前往,不但有救齊國的好處,也讓楚國免於被攻伐的危險。他的計謀不僅讓秦國得到好處,也同時為楚國解除了危機。典源又見《戰國策.秦策一》。內容則是表述司馬錯與張儀於秦惠王前,爭論該伐蜀還是伐韓。司馬錯建議伐蜀,因為秦國如果出兵伐蜀,不但可以得其國,而...
黔驢之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州沒有驢子,有個好事的人,從外地用船載來一頭驢子,後來覺得沒有什麼用處,於是就圈養在山下。一隻老虎看的外表長得很大,起初以為是神,害怕而不敢接近。後來看到這隻驢子除了大聲叫,就只會踢,再也沒有別的本領,於是就撲上去將咬死了。」作者認為如果驢子不顯露拙劣的技能,老虎縱使再凶猛也會因為心存懷疑和畏懼,不敢對怎樣,而招致大禍臨頭;同理可證,人如果技能拙劣卻還要逞能,結果亦將招致失敗。後來這個故事濃縮成「黔驢技窮」,用來比喻人拙劣的技能已經用完,再也無計可施了。
白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動物名。哺乳綱食肉目熊科。頭小頸長,體形壯碩。全身長滿厚重的白毛。四肢粗短,腳底長有又粗又厚的肉墊,腳趾間並長有毛,所以能在冰上行動自如。為肉食動物,在陸地上獵食鳥類,在水中則捕食魚類。[例]白熊全身白色的毛皮具有保護色的作用,可使們與冰雪融為一體,不易被發現。 △北極熊 ◎
反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還被咬一口。如:「他原想拿棒子打那隻大狼狗,沒想到卻被反咬了一口。」
對牛鼓簧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貉的皮毛雖然暖和,但也不能溫暖沒有生氣的死人。例如春秋魯國的公明儀,有一次看見一頭牛在吃草,就彈琴給聽,可是不管旋律多悅耳動聽,牛卻充耳不聞,自顧著吃草,這是因為人類的音樂不適合給牛聽。後來他改彈出蚊虻鼓翅聲、落單小牛的悲鳴聲,牛就立刻停止吃草,搖著尾巴,豎起耳朵,徬徨不安地聆聽。我引用儒家經典來講解佛理,也是同樣的道理。」由典源看來,牟子舉公明儀為牛彈琴的故事時,並沒有貶抑牛的意思,只是就事論事,說明自己的用意。後來這個故事被濃縮成「對牛彈琴」,用來比喻對不懂道理的人講道理。
虎皮羊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羊質虎皮」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羊質虎皮」謂外表披了老虎皮,本身卻還是羊,這句成語是用來比喻虛有其表。漢朝揚雄的《法言》有一段記載:有人問揚雄說:「有一個自稱姓孔,字仲尼的人,他到孔子的家裡,趴在孔子的桌上休息,穿著孔子的衣服,那這個人可以算是孔子嗎?」揚雄回答說:「他雖然外表模仿孔子,但本質絕對不是孔子。」那人又問揚雄說:「什麼叫作本質?」揚雄回答說:「就像一隻披上虎皮的羊,雖然假裝老虎,但本質還是羊,改不了羊的本性,看到草還是很高興,看到豺狼還是害怕得全身發抖,終究還是一隻假老虎。」後來「羊質虎皮」演變為成語,用來比喻虛有其表。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