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31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鏡裡孤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罽賓王捕獲一隻鸞鳥,非常喜愛,將置於籠中,以珍饈餵之,卻三年不鳴。後因王之夫人謂鳥見其類必會鳴,故以鏡臨之。此鸞臨鏡,以為見到同類,慨然悲鳴,展翅奮飛而死的故事。見南朝宋.范泰〈鸞鳥詩.序〉。後遂比喻夫妻生離死別後,孤獨淒涼的悲哀。
勞燕西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東飛伯勞歌〉或成於齊、梁之前,不知其作者及確實年代。伯勞和燕子都是夏侯鳥,主要分布於日本、韓國、大陸地區東北等地。每年七夕過後,北方天氣開始轉涼,食物短缺,們就會遷徙到南方的浙江沿海、臺灣、菲律賓及南洋群島避冬,兩者分布的範圍大致相同,但古代住在華北平原一帶的人,只有在七夕之後的一個多月內,才會看到大量的伯勞和燕子同時飛來。所以他們覺得伯勞跟燕子就像織女跟牛郎一樣,一整年難得見面一次,好不容易碰面了,馬上又要各自南飛。後來「勞燕分飛」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別離,多用於夫妻、情人之間。
狐藉虎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看看其他動物見到我有什麼反應。』於是老虎便半信半疑的跟在狐狸後面,所有動物看到都嚇得逃走。老虎以為們真的是怕狐狸,而不知道其實野獸們怕的是自己。今天大王您有五千里的領地,有超過百萬的大軍,但統御軍隊的是昭奚恤,所以北方諸國其實怕的不是昭奚恤本人,而是您的軍隊啊!猶如野獸們怕的是老虎,而不是狐狸一樣。」這個「狐假虎威」的故事,後來演變成為一句成語,用來比喻藉著有權者的威勢欺壓他人、作威作福。
海洋環境保育的價值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 二、利生物的思維傾向1.生物生存觀持生物生存觀者,強調保護海洋才能夠讓海洋生物自由自在生存在屬於自己環境中。這是從生物平等的角度出發,認為人類與其他生物都擁有生存在地球的基本權利,所以不應該因為人類的自私而破壞生物環境,所以參加淨灘活動只是在維護這種生物的基本生存權而已。2.生態平衡觀持生態平衡觀者,從系統環境的關連性出發,認為陸地與海洋息息相關,每一種生物之間也息息相關,因為彼此適切的互動,才能夠讓生態系統與人類環境永續生存與運作下去,所以保護海洋是永續生存的基本條件。 關鍵字中文關鍵字: 環境倫理學、環境哲學、...
螳螂黃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螳螂捕蟬」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  有一天,莊子在雕陵閒遊,看到一隻奇特的大鳥飛進別人的栗園裡,停在樹上。他不知不覺地被大鳥吸引,提起衣服下襬走進園中,想用彈弓射下大鳥。他走過去,往樹叢裡望,發現有隻蟬躲在樹蔭裡,因為太舒適而鬆懈下來,完全不知道身後有隻螳螂,用樹葉遮蔽,正撲身向前抓。那隻螳螂抓到蟬後,得意洋洋的,同樣也沒警覺到身後有隻大鳥,正伸著脖子啄。莊子看到這種情形,有所警惕,悟得「利益」與「禍患」相連相倚的道理,於是丟下彈弓,轉身便要離開,但被守園人發現而指責了一頓。此事讓莊子悶悶不樂了三天,並體悟到唯有隨時保有真我,不為外物干擾,才能避於禍害。「螳螂捕蟬」這句成語就是...
飛鴻雪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雪泥鴻爪」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和子由澠池懷舊〉詩是蘇軾給他弟弟蘇轍的一首詩。蘇軾回憶當年與弟弟曾到過澠池,借宿在一所寺廟內,他們曾在寺廟的牆壁上題詩,但如今廟裡的老和尚已經過世,題詩的牆壁也許也崩壞了。蘇軾在詩中寫著:人生的遭遇,就像飛雁踏過雪地留下的爪印一樣,是那麼偶然,鴻雁飛走後,沒有人知道的去向。蘇軾感慨自己一生漂泊,仕途不順,境遇就像鴻雁偶然在雪泥留下爪印一樣地飄忽不定,不由得感慨萬千。後來「雪泥鴻爪」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比喻往事所遺留的痕跡。
中流底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功勛時說:「吾嘗從君濟于河,黿銜左驂,以入砥柱之中流。」大意是:我曾經和國君一起渡河時,遇到一隻黿,咬住車子左邊那匹馬的腳,拖著潛入砥柱山那段湍急的水流中。這裡的砥柱山位於三門峽東,根據《水經注》記載,當年大禹治水時,這座山因為擋住水道而被鑿開,之後河水流到這裡就分流而過,這座山就像根巨大的柱子,屹立於黃河急流之中,所以取名為砥柱。後來「中流砥柱」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獨立不撓、能擔當重任支撐大局的人。
獸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治療禽獸疾病的醫生。[例]定期請獸醫替小狗打預防針,才能維持們的健康。
木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個「妳」,他以為自己是專一的,但是那麼多個「妳」也只滿足了他慾望的一部份。而千奇百怪的「他」「它」「」和特別多的「她」圍繞成的讀者群,讓他欲求著「更詩人的黑暗」,「更死亡的明亮」以及「你們沒有的東西」;最後卻依舊是以「多棒!我不會寫詩,這些頂多是一則故事,有關我和/一個叫木焱的關係,有點曖昧,因為他在躲藏/他在我體內,不知道是死是活」不堪收場。此時此地世紀之初,種種有形無形的戰事,都讓木焱覺得無奈,《戰爭與和平》這首圖像詩,他驅使「死亡」不斷趕路,彷彿趕屍人,從遠處層層疊疊來到眼前,死亡變得無比巨大,驚心動魄。於是他看...
無脛而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我怎麼會不愛好賢士呢?我門下的食客有好幾千人呢!」盍胥解釋說:「大鳥一展翅可以飛越千里,靠的就是的兩隻翅膀,而身上的毛少一點、多一點都不影響飛行。今天大王您那麼多的食客中,應有人才在其中,但您有重用他們嗎?」這就是說晉平公用的人雖多,但卻沒有適才適用。後來「不脛而走」這句成語,就從盍胥話裡的「無足而至」演變而出,用來比喻事物不用推廣,也能迅速傳播。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