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354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59.392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麥考萊(Thomas Babington Macaulay)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張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不是一般青年詩人能夠模仿的。張錯的另一個特色,就是擅長以典故入詩,賦予詩作歷史背景和文化意涵,看似散文的句法,卻能在段落轉折間,捏緊意象逼出意境;並且經常使用連接詞和轉折語,不但稀釋了詩的密度、鬆弛了詩的結構,使詩句拉長、節奏舒緩如同散文詩,加上適時的典故夾雜,給人既古典又現代的浪漫感受。 著作著有詩集《過渡》、《死亡的觸覺》、《鳥叫》、《洛城草》、《錯誤十四行》、《雙玉環怨》、《漂泊者》、《春夜無聲》、《檳榔花》、《滄桑男子》。評論集《從莎士比...
卷不輟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手不釋卷」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漢獻帝建安二十五年,曹操死後,曹丕繼位為魏王,不久即竄位而自立為帝。曹丕在政治的抱負和成就上雖遠不及曹操,但對於文學的重視,則不在其父之下,《典論.論文》所說:「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可見一斑。又曹丕寫過許多的詩歌、散文、辭賦,其中《典論.論文》是文學批評的重要論著之一。曹丕對於文學的愛好,實有家學淵源。父親曹操不但是一代梟雄,也是著名的詩人;弟弟曹植的文采則更是不在話下,後人譽為「才高八斗」。父子三人對建安文學的蓬勃,更是起著推波助瀾的作用。曹丕在《典論.自敘》一文裡記述了父親曹操勤於治學,即使身在軍隊之中,軍務繁忙之際,仍隨時拿著書本閱讀...
蔡珠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觀。九七年移居香港後,對嶺南發生莫大興趣,遂孜孜穿梭港粵的方物風土,游走於市井的俗民文化。 著作著有散文集《花叢腹語》、《南方絳雪》、《雲吞城市》等書,曾獲第二十屆吳魯芹散文獎。 文學觀點我只會寫最熟悉的、生活週遭的事,這些只是家庭主婦的報告書而已。」可是蔡珠兒的「美味關係」卻不只是主婦生活報告那麼簡單。她追本溯源到數千年前,寫食物的身世;她充滿挑戰精神,上山下海、周遊各國找美食。她對食物的熱情,連帶著讓她的文字也生猛青鮮、沁人脾胃。 評價嗜好美食...
吳燈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生平 吳燈山,1954年生,雲林縣北港鎮人。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系畢業。曾任國小教師28年,現任高雄市兒童文學寫作學會理事。師專時即開始投稿,三十多年來筆耕不輟,曾出版作品數十冊,包括散文、傳記小說、童話、少年小說、語文教育、親子教育、勵志書等。其作品淺易、深入淺出,處處洋溢著生命的光與熱,是兒童、青少年的優良讀物。 寫作觀點 我手寫我心,污濁人生,物慾橫流,文學似一道清流,滌人心扉,開啟智慧,為文之道當思有益人心,才可長可久,最忌無病呻吟,隨波逐流,失去當初寫作的志向。 著作 《七個小精靈》─精靈,是孩子最神往的對...
同歸一燼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同歸於盡」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獨孤及(西元725∼777),字至之,河南洛陽人,唐代散文家。獨孤及為唐代古文運動的先驅,以儒家典籍為治學方向,長於議論,強調立範誡世,不以詞藻華麗取勝。在〈祭吏部元郎中文〉中,獨孤及悼念猝逝的友人,舉了彭祖與殤子為例。相傳彭祖活了八百歲,殤子則是未成年而死之人,兩人活著的時間雖然差距甚大,最後卻都必須歸於死亡。因此在通達生命的智者看來,死亡不過是人生必經的過程,不需要為此感到嘆息。後來「同歸於盡」演變為成語,用來指一同毀滅或死亡。
三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生平2 著作3 文學觀點4 評價 生平9502123駱彥伶編輯三毛(本名陳平,原名陈懋平,英文名Echo,三毛是後期的筆名,1943年3月26日-1991年1月4日),祖籍浙江省定海,出生於重慶,是台灣70至80年代的著名作家,70年代以其在撒哈拉沙漠的生活及見聞為背景,發表充滿異國風情的散文作品成名,其讀者遍佈全世界華人社群。她慣以第一人稱寫作,最特別的為文技巧,在於把故事中『我』提升到一種程度,——代表讀者,導引讀者跟隨她進入神話,這可以說是一種獻祭或救贖的過程,透過作品使得閱讀的善男信女得到一種滿足。因長期...
布來德史崔(Anne Bradstreet)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蕭鴻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生平 1932年生,中國江蘇省江都縣人,是一散文家。17歲時隨軍來台,當兵10年,在軍中多從事文書工作,隨後轉入新聞界,自記者、採訪主任、主筆、主任秘書,直至總編輯退休,1978年在高雄定居。曾榮獲國家文藝金像獎,觀光文學獎散文組優勝,高雄市文藝獎散文組首獎等等。主張文學創作雖未必要標幟「文以載道」、「文章濟世」,但仍不宜忽視其對人心之剔垢除腐的正面導向作用。不論
李魁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光啟。翻譯。1992年 《詩的反抗》,台北:新地文學。評論。1998年 《詩的紀念冊》,台北:草根。散文。1987年 《鼓聲-世界黑人詩選》,台北:名流。翻譯。1987年 《台灣詩人作品論》,台北:名流。評論。1977年 《審判》,高雄市:大舞臺。1973年 《德國文學散論》,台北:三民。評論。1977年 《德國詩選》,台北:三民。翻譯。1982年 《貓與老鼠》,台北:黎明。翻譯。1987年 《頭巾-南非文學選》,台北:名流。翻譯。1981年 《謝斐利士詩集》,台北:遠景。翻譯。 品評◇文選自〈當代文學史料影像全文系統〉...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