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80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656.2516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不落窠臼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出處1.1 釋義2 相似相反詞2.1 相似詞2.2 相反詞3 例句 出處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七十六回》「這凹、凸二字歷來用的人最少,如今直用作軒館之名,更覺新鮮,不落窠臼。」 釋義 窠臼,陳舊的格式。比喻不落俗套,有獨創風格。 相似相反詞 相似詞 別出心裁、自出機杼 相反詞 漁獵剽取、拾人涕唾、陳腔濫調 例句 他這篇文章取材大膽,不落窠臼,難怪一發表就引起熱烈討論。
間不容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一、出處2 二、故事內容3 三、3.1 1.相似詞3.2 2.相反詞4 四、例句 一、出處漢·枚乘《上書諫吳王》:“系絕於天,不可複結,墜入深淵,難以復出,其出不出,間不容髮。”間:空隙。空隙中容不下一根頭髮。比喻與災禍相距極近或情勢危急到極點。 二、故事內容<<無>> 三、 1.相似詞九死一生、危如累卵、岌岌可危、千鈞一髮 2.相反詞安如泰山、安如磐石、安然無事、安然無恙 四、例句在間不容髮之時,他突然轉身躲過敵方防守,漂亮的一發空心三分球,拿下此局。
百步穿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不代我射之也?』客曰:『我不能教子支左屈右。夫射柳葉者,百發百中,而不已善息,少焉氣力倦,弓撥矢鉤,一發不中,前功盡矣。』今公破韓、魏,殺武,而北攻趙,取藺、離石、祁者,公也。公之功甚多。今公又以秦兵出塞,過兩周,踐韓而以攻梁,一攻而不得,前功盡滅,公不若稱病不出也。」 〔注解〕 (1) 楚:國名。周成王封熊繹於楚,春秋時稱王,為戰國七雄之一。領有今湖南、湖北、安徽、浙江及河南南部,後為秦所滅。 (2) 養由基:春秋時楚國人,生卒年不詳。善射箭,百步外射柳葉,百發百中。共王時為大夫。晉楚鄢陵之戰,賴其連射連中,阻止晉軍追擊。共王卒,吳侵楚,為急行軍前鋒,司馬子庚繼之。請子庚三處設伏兵,誘敵...
志同道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3.《警世通言.卷三二.杜十娘怒沉百寶箱》:「二人都是過來之人,志同道合,說得入港,一發成相知了。」
晨昏定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子女侍奉父母的日常儀節。參見「昏定晨省」條。宋.陸游〈上殿劄子〉:「所謂悅親之道,非薦旨甘,奉輕暖也,非晨昏定省,冬夏溫凊也。」《紅樓夢》第三六回:「不但親戚朋友一概杜絕了,而且連家庭中晨昏定省,一發都隨他的便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量詞。計算票券等分聯的單位。如:「開立一式三聯的統一發票。」、「我買了兩聯獎券。」
神情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表情、態度。如:「神情愉快」。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賢媛》:「王夫人神情散朗,故有林下風氣。」《紅樓夢》第一一回:「賈瑞聽了這話,再不想到今日得這個奇遇,那神情光景一發不堪難看了。」
荒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土地因無人管理而雜草叢生。《三國演義》第一四回:「帝入洛陽,見宮室燒盡,街市荒蕪,滿目皆是蒿草。」《西遊記》第一回:「如今母老,一發不敢拋離,卻又田園荒蕪,衣食不足。」
幼兒行為改變技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以口香糖為增強物,訓練吞食藥丸。都是成功的例子。負增強作用負增強是一種威脅,但尚未執行;若不當行為一發生,立刻執行威脅,就是處罰。換言之,負增強是免於受制裁或痛苦的威脅,而增強目標行為,做出合格行為,以脫離痛苦厭惡的情境。負增強作用的語法是:假如不..,就要..。(例:假如不寫作業,就要取消下課時間來寫作業。)負增強作用分為兩類:一類是逃脫行為。如:烈日下會走避到陰涼的地方;或脫掉一雙窄小難受的鞋子;或按期繳款,免受過期的處罰;或上課專心,以免放學後留校一小時。另一類是防患行為。如:法律明訂犯扎法後果而不觸犯;遵守交通...
一箭雙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每共游獵,留之竟歲。嘗有二鵰2>,飛而爭肉,因以箭兩隻與晟3>,請射取之。晟馳往,遇鵰相玃4>,遂一發雙貫焉。攝圖喜,命諸子弟貴人皆相親友,冀昵近之,以學彈射。其弟處羅侯號突利設,尤得眾心,為攝圖所忌,密託心腹,陰與晟盟。晟與之游獵,因察山川形勢,部眾強弱,皆盡知之。還,拜奉車都尉。 〔注解〕 (1) 典故或見於《新唐書.卷二二四.叛臣列傳下.高駢》。 (2) 鵰:動物名。鳥綱鷹科鷹形目猛禽類。嘴呈鉤狀,羽毛褐色,腳被羽毛直達趾間。視力極強,以捕食小動物為生。或稱為「鷲」、「老鵰」。 (3) 晟:長孫晟(西元552∼609),字季晟,河南洛陽人。先仕後周,後周亡,仕隋,為隋文帝所賞識。...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