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36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296.8919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鼓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4.民間器樂演奏形式之一。盛行於湖南部分地區,有純樂器演奏,亦有加上唱腔的。演奏時八人一班,稱為「八仙」。所用樂器有嗩吶、二胡、竹胡、鼓、鑔、雲鉆等。
國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本國的傳統音樂。[例]二胡是國樂的樂器,演奏起來聲音低沉柔婉。
板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樂器名,擦弦樂器。形似二胡,琴筒由木或椰子殼製成,上蒙薄桐木板而得名,琴桿多用質地堅硬的木料製成,弓桿較粗,音色高亢明亮。為多種梆子腔戲曲及其他北方曲藝的主要伴奏樂器。今有分為高音板胡及中音板胡,可作為獨奏或樂隊合奏使用。也稱為「梆胡」、「秦胡」。
中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樂器名,拉弦樂器。1940年代國樂交響化時的產物,在二胡的基礎上創製而成。琴筒比二胡大,琴桿比二胡長,構造與二胡相同,音色渾厚,定音比二胡低五度。多用於合奏、伴奏,有時也用於獨奏。
呂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種地方戲曲。從說唱形式的山東琴書發展而成,以墜琴、揚琴、二胡、三弦為主要伴奏樂器,因演奏時在琴弦上捋上捋下,所以惠民地區人稱為「捋戲」,用文字書寫,便定名為「呂劇」。
牌子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種曲藝。是將若干民歌小調與曲藝曲牌串連演唱構成,一般為一人演唱,也有多至五六人。北方以三弦為主要伴奏樂器,南方則以琵琶、揚琴、二胡為主。
京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樂器名,擦弦樂器,張二弦。竹製琴筒,音色高亢,主要用於京劇伴奏,故得名。早期有「胡琴」、「二鼓子」之稱。京胡從徽戲中的徽胡發展而來。
拉魂腔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種地方戲劇的唱腔。二百年前由流行於江蘇北部海州一帶的太平歌、獵戶腔發展而成。因女腔多在句末尾音用假聲作七度向高音翻轉,而有拉後腔、拉呼腔之稱,後再訛傳為拉魂腔。曲調婉轉動聽,唱腔為板腔體。主要伴奏樂器為板弦、二胡、大胡、笛子、哨吶和打擊樂器等。其後流傳各地演變為泗州戲、淮海戲、柳琴戲。此三劇的傳統劇目和主要唱腔都相同,演唱方式也相似。
梅花大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種曲藝。演出時和以三弦、二胡、月琴等樂器,以單人說唱方式演講故事內容。約起源於清光緒、同治年間。音調柔緩,且多取材西廂記、紅樓夢等章回小說,與京韻大鼓相較之下顯得幽怨委婉。也稱為「梅花調」。
閩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流行於大陸地區福建省、閩南方言地區和臺灣的劇種。從明末開始發展至今,在發展過程中曾受徽劇和京劇等的影響。主要伴奏樂器有梆笛、二胡及嗩吶等,所使用的曲調則有逗腔、揚歌、江湖和小調等四類。也稱為「福州戲」。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